今天在脸书 Backend TW 社团贴了这么一篇: 聊一下某个与资讯工程文化方面的议题。我承认一个我自己的偏见。这个偏见不是针对个别专案,而是针对所有类似的“以服务中文使用者群体为主、且开发者都是中文母语者”的 FOSS 专案。资讯电子术语用英文的话不可避免。然而,如果双方都是中文母语者的话,“除了资工术语以外,明明能用中文讲,非得用英文讲”,就容易给旁人一种“在装蒜”的印象。特别是双方在讨论某些“用中文来讨论可能会实质上更顺利”的问题的情况。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当事人可能完全没有故意在装。可能有些人的高等教育完全是在纯英文的环境下进行的、仅接受了非汉语的进阶写作训练(或者说这类训练接受得比较多)。那这种情况就只能视为例外了。应该还会有其他的例外情形。贴这篇是想借由诸位的想法来找出破解这个偏见的方法。目前基本上已经破解了。 然后评论串有不只一条评论指出说阿里去台湾做技术交流时因为「双方资讯电子术语体系不相容」而鸡同鸭讲的事情。但我 Google 了半天却没发现有任何记录,就来这边问问。没准会有阿里的人看见。 P.S.: 我不是台湾人。 请勿在这个讨论串扯到地缘政治。扯地缘政治容易逼着讨论参与者们两边站。 在这个讨论串内的任何参与者在此发表的任何观点都无法左右地缘政治历史的进程,所以扯了没用。 不妨想想「要是类似的问题发生在内地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的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上该怎么办」。 术语, 中文, 偏见, 母语
请勿在这个讨论串扯到地缘政治。扯地缘政治容易逼着讨论参与者们两边站。 在这个讨论串内的任何参与者在此发表的任何观点都无法左右地缘政治历史的进程,所以扯了没用。 不妨想想「要是类似的问题发生在内地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的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上该怎么办」。
1 、大部分术语的基准来源是英语。 2 、繁中和简中区各有自己的翻译习惯。 3 、简中区因为某些无法描述的原因,热爱造新词。 这种情况下有点沟通障碍不是很正常,也就增加点解释成本,不至于到无法沟通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