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最高的呼声是什么?

查看 50|回复 3
作者:极目新闻   
导读:母亲节最高的呼声,就是让当妈的清静清静。事实上,不止这一天,每一天她都需要有人能搭把手!



事情详述

有人发帖问:“快要过母亲节了,送什么礼物给妈妈最好?”

最高赞评论是:“送她一天清静吧!”

这是个“黑粉色”幽默,一方面有暖意——当妈就是总闲不下来;一方面愤懑——当妈为啥就是闲不下来?!

这个问题扯起来,藤蔓太长。人类的生命诞育,就是从母体开始;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喂我们人间第一口饭的,是她;大部分人发出的第一声,就是“mama”。

在时间以万年计的历史中,人类认识了自然、制定了律法、造出蒸汽机、培养了人工智能人才,但从来没有走出过母亲的目光,她们用温柔有力的手,推动了世界的摇篮。

这是母亲的伟大功勋,也让母亲生来就承担更多。这里的承担,是指家庭琐碎、日常的事务,譬如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吃喝拉撒。打个比方,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要穿衣、洗脸、吃早饭、找玩具、去户外,衣服一天换两身都不算多,吃饭时磨磨叽叽更是常态,还会莫名其妙哭闹……这些工作,在普通家庭,大抵都是妈妈来做,不是年轻的妈妈,就是年老的那个妈妈。

曾经有一个广告,发起一项测试,“哪些家务仅妈妈可见”?譬如地板上的头发、每天清洗抹布、给空了的垃圾桶套袋、清理洗菜池的残渣、把敞着口的零食袋夹起来、洗完碗控干水……

看上去不着痕迹,但做起来就像西西弗斯滚石上山,日复一日、“累觉不爱”。

为什么只有妈妈在做这些事儿?

因为我们掉入了一些不自知的语言陷阱。形容母亲,多用细心、体贴、温柔、慈爱,仿佛有一些事情,天然就应该由妈妈来做。网上有个笑话,说爸爸带孩子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那一声声“妈妈”,除了让母亲们感到窝心,有时候也很烦躁。

社会分工,是家庭分工的延展。因为母亲承担了过多的琐事,精力集中在儿童养育上,面对职场“35岁难题”时,回旋转身的余地更逼仄,其中很多人会叹口气转向家庭。奉献固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总是妈妈来做。她们除了做妈妈,也可以是其他人,有自己的名字、社会身份、职业技能。那些换尿布、拿锅铲、忙于琐屑的双手,能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情况正在改变。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理性,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年轻人主导的家庭里没有明确分界线。忙得脚不沾地的小两口,谁有空谁去接送,谁得闲谁负责照顾,老人也会搭把手,条件好的请个保姆,没有人认为料理家务天然是妈妈的责任。

这多好,它提供了一种解法:父亲母亲的角色不是绝对对立,谁主内、谁主外也不是零和博弈,母亲也可以赚钱、父亲也可以做饭。“妈妈”这个词,是亲缘的,伦理的,文学的,哲学的,唯独不应该有管理学含义——刻板地规定她的劳动范畴。

母亲节最高的呼声,就是让当妈的清静清静。事实上,不止这一天,每一天她都需要有人能搭把手!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号)

母亲节, 是什么

🎖江湖草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被淹死的鱼   

我觉得买什么送什么都是没意义的事情,全国各地在外漂泊的游子太多了,远比能一直陪着家人的要多,我希望能多一点假日让亲人多一些陪伴,而不是只有五一 十一大家挤破头还堵车

被淹死的鱼   

朋友圈发妈妈辛苦了!然后大餐通宵蹦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