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前几天运动完后,手表给我推了这么一条消息:
乍一看可能觉得这个提示并没有什么,现在很多主流智能手表也已有了运动恢复时间这一概念。但接下来我要说一些细节,这才是能惊讶到我的地方。
首先,5月6日当天我进行了Concept2(简称C2)划船机训练,手表本身未开启运动,只是开启心率推送充当腕式心率带,运动后我才将C2划船机的数据导入至佳明官网中。并且仅看单次运动强度,无论是划船距离,划船时间,还是心率,与以往训练相比并无提高,甚至明显减弱。这里从导入后佳明进行的强度分析都能看出,低强度有氧训练且强度值很低。
好巧不巧的是,虽然强度不高,但5月6日当天运动过后确实明显体乏,原计划其实是1h左右的划船训练,后段确实感觉到劳累+饥饿,所以才只运动了50min,这次提示还挺准。
使用佳明的这半年中,这样的提示也有过那么几次:先前赶工完成拍摄作业,连续几天晚睡早起,每天在外面拿着相机稳定器跑跑走走,虽然开心,但也确实疲惫。在晚上11点坐地铁返回时,它就弹出了:“您最近身体较为疲劳,注意休息”。
这类提醒每次都让我在惊喜之余,不禁感慨健康监测原来还能做到这么“智能”。然后我脑海中就产生了疑问:它是怎么每次这么准,就单看这次,是什么触发佳明的这个提示呢?
我曾经怀疑过它是通过我的静息心率状态,睡眠分数等等某一项数据低于平均值猜测出的状态不好,然而最近睡眠没有感觉不同,看过之后也确认各项基础数据都无明显波动。
翻来翻去,哪一个数据也没有太大变化,直到我打开这个页面从上到下对比下来,才找到答案:
五一节前,由于快到假期加上天气不好,从4月25日起我就没有再坚持平日里的训练强度,节内又回家玩耍,自然也没有每天跑步划船,近半个月的懈怠导致我身体训练负荷的最佳范围明显降低(最近有在恶补!),训练状态建议也被判定为“恢复训练”,在这个前提下我突然进行了一次连续50min的划船,然后佳明的训练系统经历了 外部数据导入👉与手表数据融合👉进入训练系统综合分析👉最后手表才会给出提示,提醒我本次运动过后恢复时间比平时要长。
相信未接触运动手表,或者对运动不感兴趣的小伙伴,都会觉得现在智能手表发展以及很成熟,几百块钱手环都可以运动,再贵一些的华为苹果外观屏幕流畅度智能性都已经很强,尤其是在苹果出了面向“户外”的Ultra以后,运动手表已毫无优势,甚至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不瞒大家,起初我也有一点这想法,但是现在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到了“初阶数据”👇
从这个图来看,专业运动手表在这些方面其实并没有很大优势:有些评测中,佳明心率置信度并没有达到苹果华为的第一梯队;佳明基础的步数功能容易偏高计算,还无法与手机数据融合;有eSIM功能的AW可以通过基站融合定位并且调用手机gps进行轨迹优化,佳明有时却还得搜星;Apple Ultra有的深度计,佳明近1w的手表也没有加入。
再看看中阶数据。其实这个领域,现如今主流的智能手表也在迎头赶上,训练恢复时间,比赛预测,睡眠智能分析,跑步高阶数据等等,至少在我用过的华为GT3pro中,也有了六七成功力。
那回到标题,佳明和智能表真正的差距在哪?我们拉远视角看看。
这是根据佳明官方对于功能的介绍,以及我的使用体验做出的一张图。
从繁乱如麻的图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发展到现如今,初阶数据的获取已不算难事,如何通过数据的融合联动把他们变成为一个系统,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预测才是关键所在。
从中截出一小部分看看,表面上一个简单的分数或一个建议,背后就融合了庞杂的数据。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然明白,为什么我在Apple watch这种真智能表的面前还敢夸佳明“智能”。无论是外部数据的兼容性、数据综合分析的强大、数据回顾的便捷性,还是状态的判定反馈,佳明都做到了一定的水准。这也是在真正体验过后我发现到,“智能表”与“运动手表”目前仍旧存在的差距的一点。
除此之外,再说一句Insights功能,它会经常针对统计的数据(近期步数,睡眠)等给出提示,告诉使用者最近睡得不太够,今天再多走走就能完成目标等等,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很多手表厂家学习和参考的。
---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着重谈到佳明关于健康训练系统数据方面的优势,在运动手表领域中的运动数据,显示方式等等就不在这里展示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先前发过的一篇文章。
熬夜制作长文不易,希望大家多多点赞,积极讨论呀~[二哈][二哈][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