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未来五年房地产方向明确

查看 39|回复 3
作者:攻铲凼   



事情详述






随着“十五五”规划任务的全面下达,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站在一个新旧模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多位业内专家预计,“十五五”时期房地产有望走出企稳复苏行情。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决定中国房地产未来5年走向的总纲领,终于落定。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与房地产相关内容出现在多个战略任务中。


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被放在此大框架下,房地产的民生属性进一步被强化。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房地产的要求被放在新型城镇化框架之下。这也预示着,规模化扩张阶段已经结束,未来5年房地产行业将全面转向注重品质与安全的高质量阶段。


此次建议指明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几大方向,包括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建设“好房子”、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等。这是一个涉及全产业链、全产品体系的系统性升级。


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随着“十五五”规划任务的全面下达,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站在一个新旧模式转换的历史节点。多位业内专家预计,“十五五”时期房地产有望走出企稳复苏行情。


━━━━

房地产六大任务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有6处战略任务中都提及房地产。


第一,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其中,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相关提法是,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当前在住房消费领域依然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性政策,亟待清理,以释放消费潜力。汽车和住房是居民消费中价值最高、产业链最长、带动效应最广的两大领域,是消费“压舱石”,其稳定和增长对整体消费大盘至关重要。


“‘十五五’时期,预计核心城市购房限制性政策仍有优化空间,整体或延续渐进式推进节奏。”中指院方面认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称,此次“清理”并非简单“减少限制性政策”,而是要求各地系统梳理存量政策,重点破除四大领域障碍:城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限制、新房与二手房的联动壁垒、首套房与二套住房的差异化约束,以及公积金跨区域使用的隐形门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在房产购置的交易环节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首套房购置的,下调交易环节各项主要税率;针对二手房交易环节,降低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减少免征年限。比如满2年免征增值税,2年可进一步缩短;比如,建立房地产交易税收返还政策,对房产购置年限1年时间内,设立与家庭装修、装潢等耐用消费品购债税收抵扣政策,以帮助住房需求释放。


第二,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战略任务中,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并明确制度建设、优化供给、提升品质等五大方向。


方正证券分析师王嵩认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内涵正从传统“大开发”模式,转向以结构性机会为核心的新阶段。其中,保障房产业链、存量运营与改善性消费三大领域,在明确政策规划与真实需求驱动下,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趋势与增长逻辑。


第三,在“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任务中,提出“完善并购、破产、置换等政策,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存量基础设施”。


第四,在“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任务中,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盘活用好闲置土地和房屋,分类保障乡村发展用地”。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5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一系列围绕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和存量基础设施的盘活工作将重点展开。并购、破产、置换,将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政策工具。


第五,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任务中,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相关提法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实施到大力实施,我国城市更新工作进入新的加速阶段。


第六,在“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任务中,明确“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严防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风险被置于首位,释放出非常强的政策信号,表明未来5年,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关键任务之一。有分析称,房地产风险不仅体现在企业债务风险,在房屋交易、房价走向、二手房挂牌消化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

构建新模式被放在首位


在“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任务中,“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被置于首位,并强调“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核心抓手。


这表明,实行项目开发公司制、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销售制度改革等依然是“十五五”时期重点落实的政策方向。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房地产开发方面,主要是夯实项目公司独立法人制,即明确项目公司和企业总部之间的法律关系,前者是独立法人、后者履行投资人责任。项目交付前,后者不得抽逃出资或提前分红。销售方面,即探索实施现房销售制度,从根本上防范交付风险。


融资新制度,即主办银行制,就是确定一家银行或银团为主办行,项目开发、建设和销售等资金都存入主办行,主办行保证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同时,项目为独立法人,资金封闭运转也确保银行权益,确保项目如期交付,维护购房者权益。这些基础性制度将为“十五五”时期住房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明确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包括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建立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包括优化开发方式、融资方式、销售方式,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制度。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曾表示。


━━━━

聚焦住房保障与“好房子”


在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建议提出,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这明确了“市场+保障”双轨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对保障房供给的提法,从“十四五”规划中的“有效增加”调整为“优化”,定调上发生了变化。如何理解?


根据官方数据,“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保障性住房实现了有效供应。“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业内专家预计,优化方向包括保障房供给规模、区域与产品结构、居住品质等方面,将更加侧重因地制宜。


“随着经济转型阵痛期到来,低保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基本解决,但未来住房困难人群仍会增加。特别是新市民、年轻人都是‘90后’‘00后’,对居住环境和条件要求提高,低成本、体面的保障,才能促进这些人群扎根城市,释放消费潜力。”李宇嘉认为。


“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李宇嘉表示,住房改善供给在前几年就成为重点,数据显示,2019年重点30城120平方米以上住房供给已占到3成左右。这几年,随着各地打造高品质住宅,改善性住房供给明显增加。但改善性需求群体潜力大,而其现实需求可能受收入、就业、卖旧买新节奏以及预期的影响也非常大。现在,新房去化周期也在拉长。因此,要因城施策,供给量大的片区要结构性收缩;需求潜力大的片区,要通过以需定供来释放。


推进“好房子”建设是实现居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议提出,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被写入五年规划建议,标志着“好房子”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也上升到重要高度。正在推进的老旧小区、危旧房改造,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以及完整社区建设等,都意在提升房屋品质,为居民提供好房子好社区好服务。


“这些举措表明,监管层面正从单一的项目开发监管向全链条、全周期的安全与质量保障延伸,既有助于防范开发商资金风险,也能提升存量房屋的安全与服务水平。”浙商证券分析师杨凡称。


未来5年的征程,核心是“人”,目标是“居”。让更多家庭住上好房子、成就宜居梦,将是中国房地产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值班编委:马琳责任编辑:马琳 温红妹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AI叨叨   

底层半年工资能实现全款买房,才是给老百姓住的房子。

刘洋   

未来买房会更轻松吗?大家聊聊看法🏠

刘洋   

房住不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