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target 对,主要说的就是营销口径带来的品牌溢价过高,因为这些东西不存在自研垄断优势,所以我并不认为溢价可以超越实际价值很多很多。因为他们都是含有甲醛的,测试环境都是封边后的,封边机要求很高。但再怎么高,就和我说的一样,现场很少有不对柜体进行破坏。特别是橱柜,要避开下水,角阀,烟道等。就没必要太纠结商家最喜欢宣扬的 0 甲醛了。既然板材实际使用中差距不大,那溢价就妥妥的智商税了。 小牌子的问题在于营销和整合资源上。感觉就和很多发卡店一样,售卖着来源都差不多的 api 。无法形成规模,无法聚合。 除了人工有差异,只要是实物商品,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大到板材,小到五金。那这层透明度就完全可以抹平溢价过高问题。剩下的就是人工。插播一个,橱柜衣柜这东西,99.99%不需要售后,最多售后的都是五金件,不是安装时本身就有问题,就是五金件质量问题。这个根本不需要为了简单的东西去为橱柜提供的售后买单。 人工也就是师傅安装,他们也是商家外包的,很少自己养工人,这毕竟和销量有关,大城市量大,有自有团队。但这类工人,家具安装工这类,门槛也并不高。有木工转行的,但大多数不是,因为木工的工资可比安装工高多了。 我是认为,完全可以用木工+板材+五金完成橱柜闭环,不光是便宜,而是定制程度更自有。主要是自由度可以甩全屋定制好几条街,特别是非标要求。
这东西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法现场加工,尤其是集成材,封边必须去厂里过一遍封边机。的确有手工热风处理封边条,但是手工的效果就太不稳定了。在加上大厂会有自动排板下料的软件,加上自动化加工,小门店就没这些了,很多小老板都是每次接单了手工排板。 至于定制程度,其实是一样自由的,比较每套房子都不一样,橱柜布局需求这些也不一样,除非顾客不懂才按最常规的尺寸做一些。大部分还是都可以按顾客需求调整的。 做这行最难的问题可能不是技术和生产,而是前端销售。怎么拿到流量,有足够转化率,能获客才做的了。再加上又希望把价格打下来,利润率自然也不会太高。所以这的确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即使很多小门店,都是干了十几年的,看似简单,入行并不容易。
小店的老板帮设计或者随便找个人设计,工厂订板材切割好。800 左右一方,比较好的板,外面报价成本不到 500 ,差价里面出人工,设计,运输,辅材,测量和售后。 如果工厂的计算方法按每块板算,总板材方数,不同设计会有差但投影面积是最大的 2 边算面积,多抽屉价格不变。 @HUZHUANGZHUANG
@misstarget 一般橱柜设计中有考虑下水,角阀,烟道等的话,是可以尽可能避开二次封边的。但现场需要灵活多变,所以大部分的实际情况是师傅现场开孔,无封边。即便是高端定制也是这样的。所以木工刷胶封边只要量不多,其实大部分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那全屋定制和木工的区别就没多大了。但不得不提,木工的手艺和态度决定了柜子的整体效果。有些打的抽屉并不是正四方形,存在不小导轨安装时无法忽略的误差。但多亏于当前学渣工具多的时代,很多东西只要使用固定器,也都能解决。所以木工老师傅除了个别手艺高超的,最好不要用老木工。年轻人善用工具,新一代木工可能成为交接的关键。 手工排板问题普遍存在,耗损很高,如果没有专门的板材裁切计算软件,人工效率不光低下,而且无法节约板材。这也是使用木工的一个弊端。定制橱柜是受容差阈值影响的,所以不可能做到极致体验,无顶板,无底板,门板间隙无缝,简约风格这种,几乎无法做到。因为要考虑墙体和地面水平垂直问题。对极致调整的容忍度极低。很多为了达成这样苛刻的要求,必须重新做基层。比如欧松板打底等。所以全屋的事情太多。因为工序严重依赖上游。特别是上游标准化生产。所以支持非标的全屋定制,基本都是现场加工+封边,这又回到了木工的范畴了。 出的是全屋的钱,但获得的效果,以及完成周期,木工是完全可以碾压的(前提是木工的工艺无缺陷)。主要优势还是在于设计以及营销阶段,或者换句话说是给足了情绪价值。代价是多出 2-3 倍的价格换取。 因为现在消费降级明显,精装交付成为基操的当下,定制橱柜已经两级分化。一部分高定,新/准新毛坯装修。另一部分下沉市场旧房改造,大部分人属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预算有限又想个性定制,往往穷人最难伺候。所以木工+板材+五金自助匹配的形式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新方向。至少传统橱柜定制的理念已经很落后了。需要一次大版本迭代。
@xiangyuecn 所以这就是溢价。很多门店说不赚钱,甚至亏钱我都信。毕竟消费者花的钱,真的用在自己身上有多少?估计也就老板自己知道。 越来越透明的报价体系感觉已经有雏形了。所以品牌费,营销费,公关费,售后等,这些成本都可以被更自动化的方式给消灭掉。行业就是在复杂中求简的过程里完成自我升级的。曾经的大规模和标准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现在明显是产能过剩,倒闭居多。并且跟不上自由定制及短周期的需求。就造成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割裂感。现在人更希望能体现个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并且还希望品质能达到预算中获得的最好品质。 既要又要还要也许换个模式,能解决。
你是因为懂这个行当啊,不然怎么说隔行如隔山。那我还觉得软件开发挺简单的,随随便便年薪百万,又不是很难。 我觉得我对国内比较厌恶的整个市场氛围,再怎么竞争也得有个底线,但是国人我是真的不敢信啊。我宁愿花虚高的价钱买宜家得的用,也不搞什么全屋定制。如果宜家出问题,整个瑞典得疯了,一个国民品牌,家家户户都有好多宜家的产品,真要出问题,瑞典所有的家庭都得出事。 我的人生信仰是,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比如,我写代码,我一定想办法让我写的代码更好,做得东西质量更高,真正的帮助别人(我现在在药企研发试药平台)。如果大家都有原则 @信仰和底线,我宁愿花钱买省心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