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21日8时“桦加沙”加强为超强台风以来,截至今天(9月24日)13时,其维持超强台风级别达到77个小时。14时,“桦加沙”减弱为强台风级,此后其强度进一步减弱,17时前后以台风级别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
今天下午,由于台风路径、强度变化,多地解除“五停”。其中,深圳地铁全线于今天16时开始恢复运营;今天17时起,东莞市各类商场、超市、餐饮场所及外卖、快递等企业有序恢复营业;揭阳全市中小学于明日起有序组织复课。
需要注意的是,台风登陆不等于危险解除。“桦加沙”登陆后会与冷空气联手制造大范围强降雨。今明两天,强降雨会波及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多地,其中今天为台风雨最强时段。
9月24下午,“桦加沙”强度降为台风级,与超强台风时期相比,其结构更加松散、台风眼已经模糊不清。中央气象台卫星云图截图
“桦加沙”以台风级别在广东沿海登陆
今天(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台风级别(13级, 40米/秒)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
今天下午6点钟,“桦加沙”的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境内,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预计,“桦加沙”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台风登陆不等于危险解除。”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孙倩倩表示,登陆后的“桦加沙”强度虽然会减弱,但仍会与冷空气联手制造大范围强降雨。今明两天,广东、海南、广西等十余省区市台风雨强劲,需警惕暴雨致灾。中央气象台今天18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4日20时至25日20时,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和中西部、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东海南部、北部湾、琼州海峡、福建南部沿海、广东沿海及西南部地区、珠江口区、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将有6-7级大风、阵风8-9级,其中,广东西部地区及沿海、广西沿海风力有8-10级、阵风11-12级,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风力可达11-12级、阵风13-14级。
24日20时至25日20时,广东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岛北部和西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江苏中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江苏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20毫米)。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正值天文大潮期,大潮叠加台风带来的强风将引发风暴潮,海水潮位会高涨,广东珠江口到粤西一带尤其要警惕海水倒灌。
登陆前“桦加沙”强度二连降
自9月21日8时“桦加沙”加强为超强台风以来,截至今天(9月24日)13时,维持超强台风级别已达77个小时。14时,“桦加沙”减弱为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此后强度进一步减弱,17时前后“桦加沙”以台风级别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一带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3级。
此前,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可能带来的灾害,多地宣布采取“五停”措施,即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课。
随着台风路径、强度的变化,24日下午,广东多地发布解除“五停”公告。据官方公告,揭阳市、深圳市、东莞市分别于9月24日15时、16时、17时起解除“五停”措施。
其中,揭阳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培训机构)于9月25日起有序组织复课,高速公路解封以公安部门公告为准。
自9月25日起,东莞市在建工地等施工单位有序恢复施工。其中,渔业船舶、海上施工、高空施工暂不恢复作业,具体解除时间由市行业主管部门另行通知。
自9月24日17时起,东莞市各类市场、商场、商业步行街、超市、餐饮场所、娱乐场所、公园、旅游景区、会展及外卖、快递等企业有序恢复营业。
今天下午,深圳地铁发布运营公告,经安全检查,深圳地铁全线已具备安全运营条件,于16:00开始恢复运营。
为何“桦加沙”成为今年“风王”?
台风“桦加沙”具有强度强、环流庞大、路径稳定西行等特点,它于9月18日夜间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得益于海温高、垂直风切弱、水汽充足等有利条件,两天之内从强热带风暴快速增强至超强台风,巅峰强度达到62米/秒(17级以上),成为今年以来全球“风王”。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黄奕武表示,台风的生成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过暖的洋面是台风诞生的“温床”。温暖的海面不断蒸发水分,使低空大气变得又热又湿,积蓄大量不稳定能量。这些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水汽凝结释放出来,推动暖湿空气上升,形成维持台风存在与发展的“暖心”结构。
研究表明,海温达到26.5℃是台风生成的“门槛”。而目前南海北部的海温仍高达29℃以上,为“桦加沙”的加强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然而,仅具备温暖海温条件、单靠海水蒸发仍不足以支撑强台风的发展。西南季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气流如同两条“空中运河”,源源不断地向这片海域输送丰沛的水汽。这些外来水汽的加入,为台风的增强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
其次,“桦加沙”所处海域的垂直风切变极小,环境极为稳定,为其持续加强创造理想条件。
异常温暖的海水、充沛的水汽输送、微弱的风切变以及巧妙的路径选择,这些因素同时造就了今年的“风王”。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