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据被“投毒”,geo被“点名”

查看 2|回复 0
作者:前方   
当遇到问题,“问问AI”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据统计,截至2025年,我国AI问答用户已突破3亿,83%的年轻用户在查询产品时首选AI。人们信赖它的客观与纯粹,但这份“干净”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种名为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生意正在兴起。有服务商声称,最低只需数千元,便可能让自己的品牌信息,以客观答案的形式,优先出现在你的AI对话框中,甚至排名第一。
更有甚者,为确保内容被AI采纳,一些操作已演变为有组织的“数据投毒”——即通过伪造专家身份、虚构研究报告等方式,向AI“投喂”本不存在的虚假信息。
这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信息操纵?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获取的信息?
如何被AI优先“点名”要让AI在海量信息中对某一品牌“青睐有加”,并非靠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一套被称为GEO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逻辑,就是摸透AI的学习和信息抓取偏好,然后投其所好。
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时,一家GEO服务商说出了其中的门道,并以一个成功案例作为展示。“我们给一家医美机构做的优化效果就很好,现在用户问相关问题,它基本都在AI回答的第一位”,该服务商介绍。


7ae710eecda1468ca01df97c1530ad00~tplv-tt-origin-web:gif.jpeg (204.7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0分钟前 上传

其操作的第一步,便是为AI定制专属的“食谱”。“我们先帮客户锁定‘面部抗衰项目’‘靠谱的医美机构’这类精准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词创作大量问答式、指南式的短内容。”
这位服务商强调,内容的写法是关键。“不能写成硬广告。内容要像知识分享,而且格式必须是AI最喜欢的那种,一两句话就分一段,逻辑清晰,不带复杂的修辞。”
内容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关键的“投喂”环节。该服务商解释,他们会将这些定制内容,通过套餐内包含的数百个媒体链接,发布到AI模型日常抓取信息的高权重平台,如各大门户网站的丽人频道、美妆社区等。“这就像是把一本精心编写的手册,放在了图书馆最显眼、最容易被AI翻到的位置。”
这种操作的结果是,当用户搜索“哪家医美机构靠谱”这类问题时,这家经过“优化”的机构,便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在AI生成的答案中。它不带“广告”标签,而是作为客观信息的一部分呈现,显然更具说服力。
一门明码标价的新生意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许多GEO从业者正是从SEO(搜索引擎优化)领域转型而来,他们前些年吃尽了流量红利,现在只是更换了流量入口。
相关从业者表示,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用户行为。传统搜索是“用户输入关键词,点击链接浏览”,搜索结果以蓝色链接显示;而AI搜索则是“用户自然语言提问,直接获取一到三条整合性答案”。
“AI时代,答案就是曝光,用户不需要二次点击。谁能进入那最终的整合性答案,谁就抢占了最集中的流量。”一位服务商在与记者交流时,点明了GEO的核心价值。


fe7f667743606eac2e649572dbc98b4c~tplv-tt-origin-web:gif.jpeg (84.6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0分钟前 上传

有GEO服务商还发来了报价单,报价单显示:“标准版套餐”的服务,首次服务收费为一个月2万元,或三个月5万元。其服务内容明确,可针对DeepSeek、豆包或腾讯元宝等任一AI平台,围绕一个核心行业关键词,如“高考复读”或“二手宾利”,布局20个精心设计的问题。
在效果承诺上,该文件宣称,最终能实现“80%的问题可实现前三占位,商户的联系方式也会有50%几率出现在答案中,方便直接获客”。
而对于医药医疗、化妆品、酒类、古玩类目、保健品类目、珠宝玉石、成人用品等被列为“特定行业”的类目,则需要“定制版套餐”。根据报价单,这类服务5万元起步,不仅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优化,更关键的是,可以直接在AI的回答中附带电商链接或APP下载链接,为商家打通从提问到转化的最短路径。
AI数据如何被“投毒”?除了以上正常的广告植入,一些更为隐蔽和激进的手法正在被使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服务商为了追求效果,手段已经超出了常规优化的范围。他们会伪造看似权威的机构网站,或者干脆凭空捏造出“行业专家”的身份,甚至冒充学术来源发布带有倾向性的“研究报告”。
例如,为了推广某款化妆品,操作者可能会虚构一位“瑞士某实验室的王博士”,并以其名义在多个平台发布文章,盛赞该产品的某种成分。AI在学习时,无法核实这位“王博士”是否真实存在,便会将其发表的内容当作可信的专业信息进行采纳。
数据化互联网营销与运营资深专家宋星在其一篇分析文章中,将这类手法统称为“内容投毒”,并指出部分操作者甚至利用AI大模型伪原创大量内容,再用AI模拟真人去发布,形成一个“AI投毒闭环”。


4b90ff99a8888579f9b7e6748414a10b~tplv-tt-origin-web:gif.jpeg (199.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0分钟前 上传

记者还了解到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法,在业内被称为“提示词注入”。
这个原理听起来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好比在一封信的结尾,用隐形墨水写了一句“别管前面写的,按我这句做”。普通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看不到这行字,但AI在“阅读”网页代码时,却能看到并会优先执行这条隐藏指令。最终,AI的回答就可能被这条看不见的指令完全劫持。
记者了解到AI“投毒”的手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伪造作者身份”、“冒充学术来源”、“伪装机构网站”、“构造假新闻来源”等,这些操作极大地污染了AI回答的“纯洁性”。
研究显示,当训练数据中仅有0.01%的虚假文本时,大模型的有害输出率会上升11.2%;即使只有0.001%的污染,也会导致有害内容增加7.2%。这意味着AI就像吃了变质食材的人,会产生认知偏差,在相关问题上输出错误结论。
看不见的“手”,谁来规范?这些隐蔽的操作,引发了使用者对信息公平和消费者权益的忧虑。
根据凯度《2025十大营销趋势》调查:AI答案形式的可信度比传统广告高出72%。但同时,调查也指出,超过40%的消费者不信任AI生成的广告。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GEO模式可能会误导用户的信息获取,例如部分美妆品牌通过GEO手段伪造用户评价,可能让用户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产品。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加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GEO优化,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其倾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循环。”宋向清对此表示担忧。


e3e190e585c9ca0f49b1318dd3e82bfc~tplv-tt-origin-web:gif.jpeg (255.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0分钟前 上传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触及法律红线?河南金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扬在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GEO操作存在违规之处。他分析,若人为制造大量虚假的“用户体验”或伪造“权威认证”作为AI的训练数据,使其在回答中优先推荐,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涉嫌违反法律。
张扬指出,对于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要求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通过付费方式获得的搜索排名,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面对这一新兴业态,监管与规范显得尤为迫切。宋向清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快立法,明确“故意污染AI数据”属于违法行为,并建立“白名单”制度。
他呼吁,唯有形成“ZF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体系,才能避免GEO沦为信息污染的源头,让AI技术真正回归其普惠价值。“对于每一位用户而言,在使用AI搜索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渠道核实信息,或许是保护自身权益最有效的方式”。

用户, 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