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道歉提女员工 媒体评论

查看 153|回复 10
作者:澎湃新闻   
导读:宝马MINI道歉提到“两位礼仪小姐姐”,媒体:主动祭出两位女员工,是“维护”还是转移焦点?别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基层员工。



事情详述



马上评|宝马MINI的道歉公众为何不买账?

昨天下午和今天早上,宝马MINI中国针对冰淇凌事件,连发两条道歉微博。没想到,公众对其“双标”的质疑和愤怒还没有平息,反而上升到了对品牌方应对舆情能力的嘲讽:“这道歉还不如不发”“道歉文案还是找chatgpt来写吧”……相关新闻评论区被类似留言淹没。

一场“危机公关”,何以逆向演变成了“公关危机”?答案很简单:缺乏诚意。

第一篇道歉博文可谓“惜墨如金”,只有100余字,尤其对于公众关心的“为何看人发冰淇凌”,只有一句“我们内部管理不细致和工作人员失职”回应。这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文字,回应不了公众关切,更暴露了品牌方的敷衍态度,不被接受在情理之中。

似乎也是明白了第一篇文案过于简单、难以让人信服的硬伤,品牌方又发了第二篇,补充了几条具体信息,但谁都看得出来,这些信息的“心机感”太重了,洗白的心态过于急吼吼了。

最重要的一条“吃冰淇淋的几个‘老外’是同事”的说法,看似有力澄清了“双标”嫌疑,但给人的戏剧性和荒诞感太重了。不能说“同事说”一定是假的,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么有利于品牌方的重磅证据是真的,为何第一篇道歉博文里不说,却要在过了一夜后的第二篇里才缓缓道出?“实效性是危机公关的生命”这一普通网友都明白的道理,难道品牌方及其背后的公关公司会不懂?也难怪有网友质疑:“你们是连夜招的同事吗?”

再者,说“两位礼仪小姐姐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是想表达什么呢?打感情牌固然是危机公关的常用手段,但事情发生到现在,网友们的否定性评价基本都是针对品牌方的,大家分得清两位女员工的表现是身为“打工人”的职务行为,不代表个人,也少有针对她们个人的批评。在这种语境下,品牌方主动祭出两位女员工,到底是“维护”,还是转移公众焦点、模糊问题症结和道德绑架?与其问“可不可以请大家给她们多点宽容和空间?”,品牌方更需要自省,不要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基层员工头上。

道歉文案不真诚,背后是品牌方对公众关切不敏感,或者说是一种很浅显的敏感,只想在舆情出现后,以敷衍、耍心机、转移焦点、卖惨等自以为高明的“公关”套路,迅速撤热搜、降热度,从舆论风暴中抽身,但本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公众的合理诉求并未得到满足。而这些得不到解决,冰淇淋事件就或许还有下一个版本。

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品牌方的价值观跑偏了。应该认识到,“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同样适用于品牌形象营销和危机公关。什么是一家企业、一个品牌的真诚?内涵或许很丰富,但尊重、平等、诚实对待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是起码的底线。品牌的真诚,才能换来大众的真情。千万不要把“自古真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这一句戏谑之语,当了真。

MINI再道歉, MINI道歉提, mini, MINI, 女员工

揽月   

没你们要求,员工敢这么干?毕竟大多数打工的可买不起你们的车,得罪不起买你们车的人。

追逐我的明天   

都是一丘之貉 没有一个好东西

Hesher   

我怎么觉得,拍视频的人为了网暴小姐姐做红自己的账号嫌疑更大?恶意在国内的展会上煽动民族矛盾,跟前两年号召大家在国内砸同胞买下的日本车的是一路货色

林灿   

我只能说好马赛克,可以说宝马是实实在在被个别崇洋媚外的女性坑了一把!虽然也有宝马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但是换个品牌招这种人也得被这样人坑一把!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是今天这个坑正好被宝马踩到了。我反倒觉得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年轻人的价值观的问题!倒是大家在把矛盾往宝马身上引,妙哉,妙哉

汪汪熊   

给大家讲个笑话:请查询一下今天宝马在国内销售了几辆?答案绝对不会是零。

老小孩   

本来就是员工问题更大。老板可以要求员工给差别对待,但女员工对外国人的谄媚和对中国人的傲慢是怎么回事?这绝不是上司能要求的。

wdy   

女员工不是说什么海外账号又什么下载不了等等…怎么又变成同事了?

神丁阿拉灯   

全体中国人有点骨气呀,冲宝马这次冰激凌不发国人之事我们都不要买这破车,让它在中国破产吧!有钱买红旗H9不香吗!

车轮斩   

这应该上升到种族歧视,看国外种族歧视都是怎么处理的,直接原地解散,我辈当自强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