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2千压岁钱存10年取出2476

查看 11|回复 0
作者:抽屉视频   
导读:近日,浙江台州一女子的妈妈在2013年把女儿的2000块压岁钱存到银行,时隔十年女子拿着储存单去银行取钱,连本带息顺利取出2476元。



事情详述













丨要免费试题,请关注试题大仓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是我们的目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初中试题中考试题!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试题请点:1,试题大库2022年7月8月全部试题 2.试题大库2022年5月6月全部试题 --送给你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人类历史说到底也是一部灾难史,如果仅从文学描写的对象或者故事背景层面来定义灾难文学,那么几乎所有关于受难者的题材都可以归到灾难文学的视野中来,这种界定显然是不可行的。文学不仅是一种事实的记忆、情感的传达,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蕴价值关怀的展现。灾难文学以灾难为主题,不仅记叙灾难事件本身,更强调由灾难所引发的心灵震撼、伦理冲突以及人性反思。而目前文学对灾难的研究不仅总体上探究不深、内涵不明、底蕴不足,在具体创作上也呈现出多记录少反思、多纪实少想象、多感性少哲思以及艺术表现单一等问题。

任何概念都应该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广义的灾难文学是指包含灾难性因素的文学形态,而从文学创作上讲,灾难文学主要是指狭义的灾难文学,即以某一灾难事件为中心表现灾难内容以及灾难意识。它不排除人为灾难,也不等同于苦难悲剧,它是人类对灾难这一无法预知也无从逃避的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尽管灾难可能只涉及个别人群,但它对人类心理所造成的震撼与恐慌却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的集体无意识在灾害面前一触即发,表现出强烈的灾难意识或者说灾患意识。这应当是灾难文学最为突出的文化内涵。

这一灾难意识首先表现出一种悲剧精神。描绘人的生老病死并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苦难文学或悲剧,作为悲剧来说,表现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冲突中人的主体精神投射才是悲剧的主题。我们不能用悲剧的标准来衡量灾难文学的价值,而应看到灾难文学在生命体验、伦理价值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悲剧的美学意蕴。悲剧以其“形而上的慰藉”肯定世界和人生的力量,在变动不居的生活表象背后指向人真实存在的永恒性。因此,灾难文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恐怖、痛彻,还有崇高。

其次,这一灾难意识也表现出一种忧患意识。如果说悲剧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震撼与崇高,那么忧患能让我们看清生命的状态与立场。现世中,人生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就是在不断的受伤与复原中寻求超越。因此忧患赋予了人类对现实灾难的超越以及对未来思索的自觉。当然,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结构中并不缺乏忧患意识,但后者更多地表现为忧国忧民意识:对外来侵略的忧患,对庙堂的忧患,对黎民百姓的忧患,却缺乏一种生命本体意义上的忧患。

最后,这一灾难意识也表现出人性的、伦理的维度。每一种生命的感觉就是一种人性的维度。灾难作为给人带来巨大灾害的群体性事件,不仅需要我们关注道德的普遍状况,更需要我们关注道德的特殊状态,而真实的伦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在道德的特殊状况下出现的。灾难引发的伦理危机作为灾难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可以集中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作家借此可以挖掘出人性的深度与生命的韧劲。正如勃兰兑斯所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在灾难的强大暴力面前,人的灵魂如何受到震撼、人的伦理道德如何遭到破坏并得到修复、人性的复杂如何得到展现正是灾难文学要展现给我们的。

与灾难的冲突触动了人类潜意识深处的灾难意识,它是人类由一个突发的、偶然的灾难事件生发出的对人生、世界新的理解和把握。灾难文学作为记录人类灾难并见证人类成长的文学表达,它以一种悲剧样式,宣泄一种集体的忧患。它对人类心灵的震撼,对人类灵魂的净化与提升具备了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广度,由此达到了哲学的本体意义的高度。

(摘编自董琼、田敏《中国当代灾难文学症候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灾难文学的界定,不能只着眼于文学描写的对象或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会令灾难文学的范围无限放大。

B.文学关乎记忆与情感,是审美意蕴价值关怀的展现,其中灾难文学是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

C.受难者虽可能只是个别群体,但灾难本身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有可能引起灾患意识。

D.灾难文学可以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对人性深度与生命韧性的挖掘是其最突出的文化内涵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开篇指出灾难文学的界定误区,然后阐释了灾难文学的主题,并提出目前灾难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悲剧精神、忧患意识、人性伦理三个角度分析狭义灾难文学的文化内涵。

C.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主要是对他人和国家的责任,而西方文化的忧患主要是针对生命本体意义。

D.文中引用勃兰兑斯的话,看似是在陈述文学史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实则是在突出灾难文学对人性与伦理层面的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灾难文学发展中存在的内涵不明、多感性少哲思、艺术表现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灾难文学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

B.悲剧主要表现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冲突中人的主体精神投射,而灾难文学在生命体验、伦理价值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具备悲剧的美学意蕴。

C.灾难引发的伦理危机与一般的不同,真实的伦理问题很多时候会因灾难本身而被暴露出来,因此灾难文学写作应关注伦理道德与人性。

D.灾难文学以一种悲剧样式来宣泄一种集体的忧患,同时也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推动灾难文学的发展,可以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比如《无讼》一文,作者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

(摘编自《怎样读懂(乡土中国〉》戴庆华)

材料二:

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

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

“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阅读社科类论著,还要厘清其论证思路。《乡土中国》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最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

(摘编自《怎样读懂费孝通〈乡土中国〉》温儒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要读懂《乡土中国》,必须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否则就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不能学有所得。

B.《乡土中国》的语言表述明白易懂,作者讲述了一些亲身经历或者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C.由于阅读取向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就会不同,非专业性阅读往往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

D.针对《乡土中国》的分析性阅读重点是抓概念,抓住概念有助于我们较好的把握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学有所获。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中国》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既各自成篇,又能用统一的理论基础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

B.随着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

C.《乡土中国》在论述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论述丰富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D.材料一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6.两则材料都对“如何读懂《乡土中国》”进行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节选一: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

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节选二:

鲁大海   (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节选三: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①戏剧不懂得平静过日子。它需要不断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的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和冲突氛围里,把两家30年来的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情爱纠葛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但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柔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微细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哀怨和愤恨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伪善和灵魂的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的侍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这一撕,撕破了周朴园伪善自私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金钱至上的信条,撕出了侍萍倔强自尊的性格,也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坚忍反抗的精神。

7.下列对节选一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这句舞台说明,通过周朴园的细微动作表现出侍萍三十年相貌变化之大,连周朴园都认不出。

B.“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写出侍萍担心周朴园认不出自己,直呼周朴园的名字,以昔日亲切的称呼引起其对往事的回忆。

C.“谁指使你来的”写出周朴园认为侍萍到这里来是有目的的,一定是受人指使,借往事来敲诈他,这表现了他的冷酷无情。

D.选段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对话补充交代了三十年前侍萍离开周家的原因,两处“你们”说明当时逼迫侍萍的还有周朴园的家人。

8.节选一和节选二中三处画线部分是对鲁侍萍三次“哭”的描写,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谈谈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6分)

9.赏析节选三画横线的句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燿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燿,各杖一百,燿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牢狱。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B.“夺俸”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得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改元”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二年称为元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的劣迹。

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郭宗皋任职兵部,因地方战事不力而屡受牵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这都让郭宗皋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粮食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6分)

1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直接抒发自己历经人生曲折后乐天知命感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峰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阔恢宏的境界。

《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从题材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①________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②________。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赫石红、石绿、石青等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③____________。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9.文中画框的几个短句可以改写成长句:“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①_____________。

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②__________。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壤、水源、空气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③____________,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油门、刹车、方向盘,就成功了99%。意思是,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同时,面对不同的情况,驾驭员要加以调整,灵活采取这三种操作行为,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强华中学高三年级将举办一次以“如何高效复习迎考”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灾难文学是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扩大范围,原文为"它是人类对突难这一无法预知也无从逃避的生命存在状态的见证、修复与救赎”

2.答案:C

解析: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而西方文化的忧患主要是针对生命本体意义”错误,原文为“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缺乏一种生命本体意又上的忧患”。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思路点拨“根本原因在于对灾难文学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于文无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必须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否则就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不能学有所得“错误,原文的说法是“如果能清楚乡村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乡土中国》的语言表述明白易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选项以偏概全。C.“非专业性阅读往往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粗读”不等于“非专业性阅读”,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可见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导致的是“讼”的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的守规则意识、良知逐渐消失,原先和谐的社会也不复存在”。故选B。

6.答案:材料一侧重读懂《乡土中国》要“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树立文体的概念”“认识这本书的写法”,尤其从“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了解其纵横交错的论证方式”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中国》的写法。

材料二侧重读《乡土中国》可以粗度和细读相结合、理清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一:依据“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可知,材料一认为读懂《乡土中国》要“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树立文体的概念”认识这本书的写法”;再结合“它最大的写法,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可知,材料一特别从“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分析《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了解其纵横交错的论证方式”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中国》的写法。材料二:依据“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阅读社科类论著,还要厘清其论证思路”可知,材料二侧重读《乡土中国》可以粗度和细读相结合、理清论证思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写出侍萍担心周朴园认不出自己,直呼周朴园的名字,以昔日亲切地称呼引起其对往事的回忆”错误,鲁侍萍重回周公馆是为了领会女儿四凤,并不想和周朴园相认,称呼只是往日的习惯而已。故选B。

8.答案:①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包含了鲁侍萍渴望见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的痛苦的心情。②鲁侍萍第二次“哭”,“大哭起来”,是因为见到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感到伤心和愤怒。③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是因为周萍的言行让她深感失望、痛苦,又难舍母子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鲁侍萍第二次“哭”,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也有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包括周萍在内的为富不仁者的痛骂。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

9.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把“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这一人的行为赋予“戏剧”,表现了戏剧强调的是矛盾冲突。②“混血儿”是比喻的说法,在这里用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他是血腥的资本家,也是封建专制家长,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以“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来形容“戏剧”,赋予戏剧以人的行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相对“平静”,“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指波折,矛盾冲突,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戏剧地特点之一,强调矛盾冲突。②“混血儿”,不同人种生下的子女,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双重身份,既属于资产阶级又属于封建阶级,此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抽象的概念。作为资产阶级,他必定会对金钱有无休止的攫取的欲望,甚至不惜用血腥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作为封建阶级,他是封建家长,必然以封建专制来对待家人,他身上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

10.答案:C

解析: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俸禄。句中,“分道”是状语,修饰动词“入”,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已”意思是“已经”,“竟”意思是“完成”“准备完毕”,“已”修饰“竟”,且“已”作为副词不能放在句子的末尾,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D项,“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解说错误,“存问”就是指慰问,没有“进行请教”和“虚心纳谏”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B项,“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分析错误,第②段结尾说“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意思是“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可见他的做法并非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13.答案:(1)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一味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2)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参考译文】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嘉靖十二年十月,星像下雨一般陨落。没过多久,哀冲太子(明世宗朱厚煾皇太子朱载基,追封为哀冲太子)去世,大同军队发生动乱。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下诏入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历任苏州、松州,顺天府的巡按使。恰逢朝廷推荐保定巡抚刘夔回来管理院中事务,宗皋评议刘夔曾经推荐大学士李时之子,奉承讨好没有品行,不讲作风纪律,(惹怒皇帝)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敌寇攻入万全右卫,抵达广昌,布列大营四十里。当时顺天巡抚朱方被关入监狱,朝廷提拔宗皋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代替他,敌寇已经离去。宗皋上书说:“密云是最要害的地方,应该设置重兵把守。请求敕命马兰,太平,燕河三军镇每年发千人戍守,在五月奔赴密云,有紧急情况总兵官就亲自带兵赴援密云。居庸、白杨,地位重要兵力薄弱,遇到紧急情况一定等待上奏兵部批复,不能及时处理。请求预先拟定好借调的法令,命令建昌三镇之军,平时就协助密云防务,遇到紧急情况就移兵驻守居庸。”全都回复可以。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俸禄。按照惯例,京营每年调发五军到蓟镇执行秋天防务。宗皋请求停止调拨三军,用犒劳军队的饷银补充本镇招募军队的费用。又请求调发修边剩余的银两,增加修筑燕河营、古北口。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过后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总管宣、大、山西军务。俺答汗带领三万骑进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和俺答汗在鹞儿岭作战,双方战损相当,宗皋因此被处罚剥夺俸禄。第二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林椿都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因此被罚剥夺俸禄。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情况,趁机说全军全都沦陷,是数十年没有的大挫败。皇帝于是逮捕宗皋和陈耀,各杖打一百,陈耀于是被打死,宗皋谪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用为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与重要事务。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两次慰问,每年供给廪隶(粮食,奴仆)。万历十六年,宗皋已九十岁,皇帝又派人慰问。这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康介。

14.答案:C

解析:“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15.答案: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解析: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大意是自己光阴虚度,都四十岁了才开始为郎官,诗人自伤身世,“蹉跎”“自怜”可谓直抒胸臆,抒情较为直接,应是没有他人的提携的原因,有年华已逝而功业无成的感伤。颔联写景,秋景显得萧瑟凄凉,借景抒情,流露出年华空逝的感伤之情。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借典抒情,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诗人希望借兵部李侍郎能提携自己,借他之“光”,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16.答案:(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答案:①气势磅礴;②叹为观止;③光彩夺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形容“北宋江山”,再根据前文罗列的“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可知此处要填入形容气势大的成语,可以填“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第二空,从前文“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人……”可知,此处要填一个能表现人的感受的成语来做谓语,且填入词语应是形容画作好到极点。可以填入“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第三空,从前文“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可知,此处强调画作的吸引力,所填成语既与色彩有关,又能体现“宝石”的特点,可以填入“光彩夺目”。光彩夺目:形容光泽和颜色鲜艳耀眼。

18.答案:①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舞姿和画中山水的优美。②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表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干里江山图》中料的山、层叠的峦”中,“青绿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指舞蹈演员,所以这里将舞蹈演员比作“料峭的山、层叠的峦”,其中舞蹈演员(青绿们)是本体,“料峭的山、层叠的峦”是喻体,“仿佛“是喻词,构成了明喻的手法。通过将舞蹈演员比作山和奇,既写出了为他们间外形的相似性,又赞美了舞蹈演员舞姿的优美,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画中山水的优美。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词恢宏的境界“中两用三个“舞出……”的句式,构成了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在本题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凝练地概括了舞蹈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语势,强调了舞姿的美感和气势,展示了具体形象,又体现了抽象内涵,同时增强了句子农达的张力和感染力。

19.答案:①强调的重心不同:改句重点落在动词“铺开”上,强调画面的铺开;原句重点落在修饰语“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上,强调画面布局巧妙,景象丰富,意境深远,更符合原文逻辑。②语言节奏不同:改句形式偏长,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长短交错,节奏舒缓,韵律感强,更适合表现《千里江山图》。③句式一致角度:原文多用短句。改句用长句,不谐调;原句用短句,和整个文段和谐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强调侧重点来看,原句以分句形式在强调突出画面的修饰语——紫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是一种审美感受;相比而言,改句只是在正常突出万干景象是缓缓铺开的。前文在描述画面;丘陵、群峰、幽谷和溪流。所以原句先描述画卷“铺开”,再描述画面审美感受,逻辑感更佳(从直觉感受到深层审美体验),语言逻辑清断,表达准确。从语言节奏来看,很明显原句多用短句,先长后短,有变化,句式灵活,突出了画卷的“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特点,而改句就是一个长句,在表情达意上没有侧重点。从表达效果分析,短句的使用会舒缓语气节奏,韵律感更强。从句式一致角度看,原句使用短句,丰富了句子形式和节奏,用词文雅,故文学感更强,和整个文段的文风也保持一致(前面也用了不少短句),相比而言,改句就稍显普通了。

20.答案:①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原因有很多;③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的补写。①句,根据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应填“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句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应填“原因有很多”。③句,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知,此处应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1.答案: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大量含有盐分”应为“含有大量盐分”。“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认为”或将“大家”去掉;第二处是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

22.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油门、刹车、方向盘对驾驶员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具体阐释,分别指出“善于踩油门”适时刹车”“掌握方向盘”的重要性;第三句话提出不同情况下灵活操作的观点。其中,善于踩油门,寓意我们要学习要有砥砺前行、拼搏奋斗的精神;适时刹车,寓意面对问题,精神紧张等情况时,要适时收手,放松自我,善于做减法;掌握好方向盘,寓意学习要选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需要时做出改变、调整方向。而最终三者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寓指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要适当调整。

写作要求中提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并加入““如何高效复习迎考”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这样一个情境,也就是说需要从驾驶经验引申到高三复习迎考学习经验等方面。写作时,可以把驾驶操作寓指为驾驶复习之车。可指出在复习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躺平,而是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昂扬的斗志去勇敢出发,砥砺前行,以奋斗之姿开启高三复习的新篇章。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选择,比如发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是一无所知,此时就要适时刹车,积极反思自己的知识盲区,减去错误的负重,轻装上阵;遇到多条岔路时,则指出应摒弃题海战术,要在构建知识网络中疏通知识的各个方向,为自己找到一条最快最稳的复习之路。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灵活调整复习的速度和方向。

2.油门刹车方向盘,因路制宜是王道。

3.复习如驾驶,适时调整方得高分。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公众号试题大库(stdaku)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QQ3040911766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可免费订阅关注本公众号

        

压岁钱存了10年, 取出2476, 女子2000, 10年女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