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生儿逐年减少引发五轮冲击波

查看 134|回复 10
作者:南方周末   
导读: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以来不少医院分娩量下降,甚至有医院因此暂停产科助产服务。由此,在网络上又引发了一波关切与讨论。



事情详述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以来不少医院分娩量下降,甚至有医院因此暂停产科助产服务。并举了一些例子。如贵州省某县妇幼保健院,今年分娩量较同期下降了近3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过去(分娩量)可能一天七八个、十来个,现在几天一个,能一天一个就不错了”。2023年5月7日,浙江省苍南县中医院公告称即日起暂停产科助产服务。

由此,在网络上又引发了一波关切与讨论,各种嗟叹,各种反思,各种展望。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都算不上新闻。产科缩减与关张是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的第一轮冲击波,名副其实的“首当其冲”,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第一年,这一年新生儿1786万。回溯性地看,这是最新且极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历史性高点。次年即降至1723万,以后每年向下突破一个或两个百万大关,至2022年降至956万,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46.5%,短短六年几乎腰斩。

可见,新生儿数量稳定下降,对产科的冲击从2017年就开始了。在此之前,全国大量医院增设或扩张产科;在此之后,全国的产科也就随之进入了稳定缩减的通道。2023年并不比之前的几年更特别,产科缩减或撤除早已不是新闻。

2016年以来新生儿出生数量稳定下降趋势,根源在于2014年以来结婚率稳定下降趋势。2014年中国结婚对数为1286.6万对,到2021年只有764.3万对,2022年三上季度仅为544.5万对,全年预估略多于700万。结婚对数是新生儿出生数量的先行性指标,既然结婚率一直在下降,且2022年的结婚对数同比仍是下降的,2023年产科新生儿的啼哭声一定是减少的。

岂止是产科缩减或撤并,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的第二波冲击也已经发生了,那就是幼儿园招不满与关张。2018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只有1523万,比2017年剧减200万。一般儿童三周岁入园,从2021年开始,各地幼儿园就开始吃不饱了,先是民办幼儿园面临招生难,然后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然后一年比一年艰难,今年已是第三年。

理论上,新生儿出生数量减少的第三轮冲击波是小学招不满与关张。一般儿童六周岁上小学,2022年应为小学生在校人数的历史高点。从今年(2023)开始受到冲击,从明年(2024)开始会受到暴击(比幼儿园晚了三年)。

不过,想必一些人记得一个新闻:教育部数据,2022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7亿人,系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的1.08亿减少了100万人。这是说,小学生在校人数的历史高点为2021年,小学受冲击的情况比上述理论估算提前了一年变为2022年。

推测原因,可能在于2022年9月1日入学的学生出生区间为2015年9月1日-2016年8月31日,比估算中使用的2016年新生儿出生数据要低一些,也可能是前述出生区间的新生儿当年统计时有高估。因为,考虑到教育经费是财政按人头拨付的,小学入学与在校人数高估有可能的,但低估基本是没有可能的。由此,也不能排除第三种可能,即2022与2021年的全国在校人数都是高估的、有水分的,所谓的减少一百万只是挤去了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理论估算的年份仍是正确的。当然,总的来说也就差一年的事儿,无关宏旨。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推断新生儿数量稳定下降的第三波冲击,即对初中的冲击。从2030年开始,初中入学与在校人数会显著减少,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就会开始减少。那时,五五分流政策是否要调整?进入高中与职校的比例,将决定中国未来有多少技术工人,并决定未来有多少人上高中、读大学。比例应该向前者还是向后者倾斜,当然要尊重学生及家长的自由选择,但恐怕是由那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先进程度决定的。

第四波冲击,是对高中的冲击,高中受到暴击的年份是2033年,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就会开始受到冲击。

第五波冲击,就是对大学的冲击,大学受到暴击的年份是2036年,同样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就会开始受到冲击,大部分2018年出生的孩子此时进入大学。一些差的高校将承受较大的招生难度,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或不得不率先关张或转型。

2022年是有意味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达1193万人;大学招生人数为967.45万人;大学毕业生有1076万。同时,这一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为956万人。也就是说,2040年,人人可上大学,那时当然不会人人上大学。高校招生规模至少会缩减到当前规模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大量高校关张或转型。

这五轮冲击波都是明牌,构成一个大趋势、一个大背景。你将来在哪座城市生活、从事什么职业,这个大趋势与大背景是绕不过去的。例如,你是去一线大城市还是留在家乡?从事教师这门职业可能不是终身饭碗了,该如何筹划自己的职业未来?等等。

当然,政府也会想办法提振生育率。但即使生育率上来了,婴儿要长成大人也需要18年,缓不济急,该来的冲击波一定会来。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为此做好准备,有前瞻性地筹划一切。

陈斌

轮冲击波, 逐年下降, 逐年降低, 新生儿

橙子🍊   

👏🏻👏🏻👏🏻👏🏻👏🏻👏🏻👏🏻👏🏻👏🏻👏🏻👏🏻👏🏻👏🏻👏🏻👏🏻👏🏻👏🏻👏🏻👏🏻👏🏻👏🏻👏🏻👏🏻👏🏻👏🏻👏🏻👏🏻👏🏻👏🏻👏🏻👏🏻👏🏻👏🏻

钟伟   

少点人挺好,人太多了,什么都卷

№明年今日∠   

孩子越来越少是好事,等这一代孩子老了,年轻人日子就可以轻松幸福许多。那时候老人就少了。

野草   

之前不是还有一个热搜说,青年一代生孩意愿很高的吗?

自命很凡   

这三年疫情结婚的少了和推迟了很多!婚后因为疫情很多人选择了推迟生育!所以造成了断崖式下降!当然大方向一直在下降!

为你而醉   

狼多肉少,能出国的赶紧

Fanck   

灭霸打响指的时候

自然而然-潘寿洋   

老婆都找不到,没空支持多胎政策

胖胖的Tom喵   

这是在腾讯新闻看到的少有的好文章。不知道怎样收藏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