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有关大学撤销个别专业的话题引起热议。有网友调侃,“自己还没毕业,学的专业就要消失了”。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你好。
近日,有关大学撤销个别专业的话题引起热议。有网友调侃,“自己还没毕业,学的专业就要消失了”。在话题讨论区中,网友们还纷纷提出了他们眼中可能会消失的专业。高校缘何调整专业?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图源网络
从网友的亲身经历看,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有本“难念的经”。“什么都学点,又似乎什么都没学”“毕业后,全班都转行了”“工作后完全用不上学的东西”……一些专业的共性特征,就在于学习内容与就业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大多看中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非理论功底,一些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很难符合要求。面对所学专业即将被裁撤的情况,学生们的心情一定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专业已经不合时宜,不如早点改善;但另一方面,学着学着专业没了,未来的职业出路在哪?
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既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其存续或式微、扩张或缩减、去旧或换新,受到内部知识与外部职业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这两年,带有“智慧”“智能”等字样的“新工科”专业频频出现。设置这些专业,为的是适应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但也要看到,个别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没有结合自身定位、办学条件匆忙上马,也是造成专业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会计曾经人才难求,不少高校都增设会计专业。但近些年财务处理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明显,相关人才市场饱和,毕业生就业不再“旱涝保收”。由此观之,高校的专业因何而撤,因何而增,这是一个尊重现实情况的供需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导向问题。
图源网络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现实中,是否设置一个新专业,专业招生规模多大,需要考虑种种影响因素,结合高校和专业情况审慎决定。比如,应用型学科的招生规模要紧跟就业市场,而基础学科就不能完全根据市场变动来调整专业,而是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再比如,综合类高校一般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也就必须坚持学校的办学传统,而一些特色鲜明的职业类院校,设置专业则应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正因如此,无论是增加“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专业,还是设置“小龙虾专业”“网红专业”,都应该回归最基本的学科发展规律,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进行严格论证、评议。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专业“转瞬即逝”。
反过来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然而,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忠告、家长的一个建议,就有可能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决定性因素。更何况,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就业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高校的专业教育,既要回应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也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有的高校正在探索宽口径培养模式,设置跨学科专业,并辅以双学位、辅修、微专业等项目类型,为学生提供更多尝试机会,也让他们能拥有更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是百年前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时至今日,理想的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让青年获得敏捷的思维、清晰的表达、明确的是非、高雅的审美、独立的人格。或许,专业可以有增有减,但成长不能偏差一分一毫。那些赋予我们的格局、视野和能力,才是教育的真谛,必将照亮人生的漫漫前路。
这正是:
天生我材必有用,何愁专业减与增。
大家晚安!
(文 | 孟繁哲)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