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枪匹马程序员,月营收从 0 到 1 万刀,近 90% 的毛利

查看 29|回复 2
作者:hlwjia   

最近才发现这位独立开发者的两个产品( Sheet2Site 和 Chart2Site )都被收购了,收购价格没有透露(不过这也是业内潜规则了)。但如果仅根据 Sheet2Site 这个产品 5x 到 10x revenue 来算的话,估计是 10 万美元内;加上 Chart2Site 打包售价会更高,但因为开发者没公布 Chart2Site 相关的数据,所以无法估算。
这位开发者在开始做这个项目前也真是穷的叮当响,据他自己说,因为租不起自行车,他每天得徒步走过一段随时可能被一群野狗攻击的两公里路。
这是 Andrey 在巴厘岛工作的日常:

以下是今天的分享
软件产品的魅力
你可能觉得本期的月入一万不如之前的《月收入 7 万美元的独立设计师》。
但他们有本质区别。
之前案例的设计师提供的是服务(体力活),尽管收益好(客单价高),但是营收和体力成正比,手停口停。他要是休息半年,就会少半年的营收。
而做软件产品则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产品的运行是独立与开发者的;这意味着如果我需要在工作日去银行或者什么机关单位办点事,产品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依旧是 24/7 地跑在云端。
再看一下他的每月成本结构:
  • Heroku 服务器: $24
  • 第三方收款服务费用: $1,242

    和每月的营收:
  • $10,000 (毛利近 90%)

    这么看下来,他一个月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可以“躺赚” 8 千多刀。
    这也不是真躺着啥都不干,产品除了要日常维护还是需要更新迭代的。只是每周投入的时间可能远少于一份全职工作的投入。
    假设如果每月有一定的营收(即使比较少),开发者就可以去做下一个能产生更多现金流的产品,甚至还可以把第一个产品的营收投入到第二个产品的研发中;虽然后续的产品未必一定会成功,但是有第一个产品的持续“输血”可以给开发者带来更多的试错空间以及试错机会。
    这也正是 Andrey 做的,他把时间投入到了更多新的项目中;其中之一是 Chart2Site ,也就是后面和 Sheet2Site 一起打包出售给买家的产品。
    还有一个 MacOS app 叫 MacBook Alarm 也被收购了。
    基于用户反馈持续改进
    回到 Sheet2Site 这个产品,其实就是个建站工具,他让会用 Excel 的人都可以通过往模板里面填充数据来生成精美的网站。
    例如:


    你能想象地出以上这样的网站,你只需要在 Google Sheets 里面填写需要展示的内容,就能生成出来吗?对于非程序员群体来说,能在 Google Sheets 里填写数据就生成网站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且这个群体挺大的,毕竟会 Excel 的人肯定比会写代码的人多得多。
    (对于我们程序员来理解)实现原理倒是很简单,就是把 Google Sheets 当成数据库了。我们写前端的时候,也是往里面套模板变量而已,Sheet2Site 就直接提供固定的网页模板,加上对应网页模板配置好了的 Google Sheets 模板。剩下的就让用户自己往里面填充就可以了。
    当时的 1.0 版本还比较粗糙,体验上和当时的主流 Wix 和 Strikingly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产品差了不少。即使在 ProductHunt 上面拿到当日最高赞,也没有转化太多的付费用户,数据不是很好看,
    压抑了一个月后(这个月他都不想看这个产品了😆),Andrey 重新捡回了一点点希望,找用户访谈,根据用户反馈对 Sheet2Site 做了个大升级 2.0 版本。
    收集用户反馈:

    2.0 版本除了 UI/UX 上的提升,加了更复杂的功能(比如搜索、地图视图、表格视图等),还增加了更丰富的模版库。
    这个时候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covid 发生了;在发现流量有出现增长趋势的时候,Andrey 做了一些定价的调整,月营收 $10,000 刀才达成了。
    F*ck perfection ,上线再说
    Andrey 也曾掉进很多开发者都会踩到的陷阱 - perfectionalism 完美主义。
    UI 差一个像素都不能忍。代码缩进没对齐?不行,tab tab tab 。(这是我的个人反省)
    但 Andrey 及时从这个陷阱爬了出来,快速上线了产品。快速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个产品有个绑定 custom domain 的功能,建站工具肯定是要和域名绑定的。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手动给付费用户发邮件,让用户把附件中预先写好的(带 iframe 的 😂) index.html 放到服务器上。

    路子不是一般的野。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这样真的会有人愿意买单吗?
    真的会。不管怎样,明显这个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超过了给用户带来的麻烦和付出费用的总和。
    即使硅谷的创业精英们也崇尚这一原则。
    比如有 Facebook 的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还有 LinkedIn 创始人经常说的 "If you're not embarrassed by the first version of your product, you've launched too late"。
    推广与流量
    在推广方面,作者除了在 ProductHunt 的两个版本的发布当天都拿到最高赞,获得不少用户。

    是的,ProductHunt 上面同一个产品可以多次发布,但是版本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升级。

    另外一个是在 G Suite Add-on Marketplace 。
    本身的 Sheet2Site 是一个独立的 web app ,后面他做了一个 add-on/plugin 的版本提交到 G Suite 市场后,3 周就多了 200 个用户。
    这里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流量」的灵感,做产品时不妨蹭一蹭这两个流量:

  • “平台流量”,就是 ProductHunt, BetaList, IndieHackers 这类“媒体”平台。他们本身就是靠新的产品、新的内容而存在的。

  • “生态流量”,就是比如插件市场、app market 这种,提交到这些地方默认就会有一些流量。至于多少,具体看产品定位,是否大众、是否能补齐生态缺陷等。

    所以,即使起步没有任何自带的流量,也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公域流量中获得用户。
    *补齐生态缺陷 - 可以理解为一些平台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或者是还没排上优先级的需求,又或者是过于小众的需求。
    夹缝中生存
    最后,为什么在已有 Wix 、Squarespace 、Strikingly 这样的成熟的建站产品市场中,这个独立开发者看似简陋的产品能存活下来?最后还被收购?(收购方肯定是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通常买的人比卖的人聪明)
    个人觉得两个点:
    一方面,产品差异化。Sheet2Site 生成的网站不是纯静态的,是可以与访问者(非网站管理员)有交互的,当时 Wix 他们应该还没有这样的功能。
    第二是建站这个市场足够大。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两个产品能够覆盖 100% 的市场。而作为独立开发者(或者是非常精简的团队),只需要拿到大市场里的一小部分,就能确保团队的生命力并持续地迭代产品。
    结语
    这个开发者的故事听起来挺激动人心的吧。但其实我只列了他做成了的产品,在 Sheet2Site 之前,还有 3 个产品默默无闻地躺在 ProductHunt 的不知道第几名。
    在被收购之前,Andrey 也还做了十几个不温不火的产品。看似成功的表面,背后都有很多不如意的尝试。
    独立开发的道路上都不少波折,希望这一系列的文章让大家更正确地认识独立开发。
    其他相关阅读:
  • 一位程序员,做了一个浏览器插件,赚了 4 万美元 - 63 收藏
  • 月收入 7 万美元的独立设计师 - 28 收藏
  • 为什么开发者应该多关注海外市场 - 270 收藏

    sheet2site, 产品, andrey, 开发者

  • Swimming   
    这不是跟锋哥一样,干活还得雇个摄影师
    rwecho   
    喜欢你这一系列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