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八月赏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上有5个生命体:嫦娥姐姐(一开始叫姮娥)、倒霉大叔吴刚、玉兔、蟾蜍(就是癞蛤蟆)和桂花树。通常的想象中的情景是:美丽的嫦娥姐姐哀怨寂寞地抱着可爱的萌宠玉兔,可怜的吴刚大叔有气无力地砍着刚强的桂花树。
唐月宫铜镜
唐月宫铜镜的图案
但是,好像没有人理会那只癞蛤蟆——蟾蜍。
只能说,吃瓜群众都是颜值控,自古到今都是如此。
既然蟾蜍这么不招人待见,那清丽无比的广寒宫里又怎么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呢?
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他的《天问》诗中问这个问题了: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看不懂了吧?呵呵。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月亮得到了什么神术,每个月都能够死而复生?究竟有什么好处啊,肚子里养了一只“顾菟”?
大概的意思懂了,但是最后这“顾菟”到底是啥玩意儿?
别急,不是小编故意卖关子,因为其实古人也一直没有搞懂。——屈原死得早,也没法去问他老人家。但是争论的焦点倒是很集中:
兔子&蟾蜍。
直到上世纪,著名学者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一文中做了总结:
考月中阴影,古者传说不一,《天问》而外,先秦之说,无足征焉。其在两汉,则言蟾蜍者莫早于《淮南》,两言蟾蜍与兔者莫早于刘向,单言兔者莫早于诸纬书。由上观之,传说之起,谅以蟾蜍为最先,蟾与兔次之,兔又次之。更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
也就是说,“顾菟”应该是蟾蜍,所谓玉兔,是“蜍”与“兔”读音相近,可能再加上玉兔的颜值要比蟾蜍高很多,结果以讹传讹,蟾蜍变成了玉兔。
其实,从一开始,月亮里确实没有玉兔啥事,倒是嫦娥和蟾蜍关系密切,而且密切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请看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里的惊人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是不是有点毁三观?WORD天,嫦娥竟然变成了蟾蜍。看到这里,小编也开始觉得自己的脑洞不够大了。
好吧,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总结一下:
汉代画像砖中的嫦娥和月蟾
我们来看一下著名民俗学家萧放先生在《话说中秋》中的解释:
上古的人认为月神是蟾蜍,这个故事解释蟾蜍是怎么到了天上的:它是嫦娥升天变的。在古代神话里,人兽一体或人兽互变是常见的事情。也可以说,蟾蜍与嫦娥是一体的,等于说嫦娥就是月精。在早期人们的心目中,月精的样子主要是蟾蜍。《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上古的人认为太阳里有踆乌即三足乌,这三只脚的乌鸦每天驮着太阳巡行,而月亮里有蟾蜍。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文物上都绘有乌鸦和蟾蜍。
蟾蜍就是我们俗称的癞蛤蟆。癞蛤蟆在今天人们的眼中是一种很丑陋的动物,但是古代曾经有蛤蟆崇拜。科学家推断,青蛙是第一种能从水中爬到陆地上生存的动物,最初身体庞大,曾经是整个世界的霸主,只不过到人类有了文字记载历史的时候,它已经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了。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曾经有过青蛙崇拜。在中国文明史的新石器时代,蛙文化略晚于鱼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一些出土文物上有很多蛙纹。青蛙肚子很大,生殖能力极强,所以青蛙崇拜也是一种生殖崇拜。在古人眼中,蟾蜍还是一种长寿神物。据《太平御览》“虫豸部”记载,蟾蜍是寿命长达三千岁的动物。
从文字来看,“蛙”的古字与“始”字相通。青蛙曾被敬奉为氏族图腾,人的祖先。“蛙”又与女娲的“娲”同音,女娲在神话中是造人的祖先。有人认为女蜗是把青蛙加以人格化而构想出来的女神,有一定道理。所以,说月精是蟾蜍在古代是合情合理的。蟾蜍在古人观念中是一种生殖力很强的母性动物,和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属阴性是合拍的。在汉代和汉代以前,月精就被说成是蟾蜍了。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月亮上边就画着一只伏在地上的大蟾蜍,而没有画兔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汉帛画上月亮里的大蟾蜍(左上角)
所以,广寒宫里真正的主人是蟾蜍,不是玉兔,甚至也不是嫦娥。
如果没有猜错,蟾蜍因为颜值最终出局!
转编自【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