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实现 用户自行购买设备,不区分用户地址、不区分运营商等,可像手机接入基站一样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 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系列接口、通讯协议、鉴权协议等的标准化 而在实际的互联网组建过程,组成和接入网络的硬件接口、网络协议等五花八门 比如: 接入网络,传输介质有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网络、光纤等等 而传输介质两端,又配不同的硬件接口,如 RJ11 、RJ45 、各种规格的光纤口,当然还有更古早的 接口层面又包括调制解调器、电力猫、光猫、ISDN 等等等等 这些之只硬件底层的 在此之上,还有不同网络接入的用户鉴权、不同的网络架构等等 互联网或是网络接入,光技术层面,远比我们能看到的复杂 基于这么复杂、繁琐的大杂烩的东西 想要实施标准化,难度是比较大的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进行推动,前提条件是推动后,大家能见到实效,有利可图 对于移动通讯来讲,有国际电信联盟来制定标准 制定 4G 、5G ,甚至是电话号码的标准 各手机制造商、移动运营商有动力去支持这个标准 因为支持后,手机可以卖到全球、其他国家的手机用户漫游到我的网络,我可以收钱 现在回到固网宽带 国内早期各地的互联网建设,基本上是以地市为单位,各自发展 虽说省公司也有统一的规划,但基本上已经是比较后期的事了 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各地在宽带建设时,选用的接入方案可能是不同的 没法做到跨地市或是跨省的统一 而这里提到的接入方案,就包括光猫的接入方式、鉴权方式等等 之所以为什么不统一,因为宽带接入条件千差万别 不同的方式或方案,在某种条件下更有性价比 要不单光纤来说还分单模和多模等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接口、通讯协议等也快速发展 要不百兆升千兆时,也要给你换光猫 就像 usb 口还分 miniUSB/MicroUSB/Type-c 等等 宽带接入是复杂的,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 至于 OP 主遇到的搬家、旅游后便于接入的需求 可能这样的场景比较少,延迟一两天安装调试好,大家一般都能接受
取消全国漫游看看是啥时候的事。以省为单位划分分公司,更早以前更是有市内通话流量。所以现在一大堆低价异地手机套餐,就一个宽带咨询贴,同样的内容资费天差地别。 基础设施,医保社保手机网络,乃至教育应该划分区域,每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不一样资费不一样,如果都在低资费地区购买,高资费地区使用,消耗的是高资费地区的资源,账就倒不过来的,也不利于资源分配部署。看看密集场所的网络体验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