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在改进了,第十一批集采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唯一参考。新的“锚点”价格确定为有效申报入围企业“单位可比价”平均值的 50%与最低“单位可比价”两者中取高值。这意味着,即便有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价,也不会轻易“熔断”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并且,所有投标企业均需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对于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其对报价的合理性作出声明,解释具体成本构成(如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销售利润等),以回应社会对低价中选药品质量的顾虑。
集采,仿制药中标是大概率事件,看起来,在改进中标规则,不好意思连回了。第一个价格,第二个质量,接下来可以继续完善质量 第十一批集采不再简单以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的唯一参考。新的“锚点”价格确定为有效申报入围企业“单位可比价”平均值的 50%与最低“单位可比价”两者中取高值。这意味着,即便有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价,也不会轻易“熔断”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并且,所有投标企业均需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对于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其对报价的合理性作出声明,解释具体成本构成(如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销售利润等),以回应社会对低价中选药品质量的顾虑。 对投标企业的生产经验和质量管控做出了明确规定。文件要求投标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或受托生产企业,应当具有 2 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生产经验,并且投标药品应当通过上市前的药品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有效防范因企业缺乏生产经验而产生的质量风险,确保中选药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yc521 #1 @MrYELiex #23 @runrun2008 #24 @wu67 #26 @la2la #31 @xmh51 #3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都没过就给了合格证,然后集采再根据合格证进行集中采购。 这不去怪罪药监局而是集采政策? 这就好比你光正常喝水不吃饭饿死了,然后说是过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死亡。 如果药监真的没有渎职,出厂所有的药品都在没有造假、试验设计合理、评判标准合理的前提下,真正的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这真的是美好的幻想),厂商自己报价那就是厂商自己能力的表现,价低者就是生产率高、成本控制能力强,不中标就说明有黑幕了。 @fridaycatye #10 @Dragonish3600 #21 @dreenpone #30 说到点上了,这也是它们不去追究药监渎职,甚至还在通过“故意污蔑集采政策”来给“药监渎职”打掩护的原因。各种利益集团合流,有组织的反攻倒算。 @layxy #13 @la2la #31 集采的报价都是厂商自己报的,必须配套的政策是严控药品的出厂质量,该判死刑就要都判死刑,这才能达到真正集采的效果。但是现在是啥情况都有数。 @kfpenn #18 不要侮辱狗 @xmh51 #32 @xmh51 #34 这个政策一出,说明集采政策也已经不可信了。这就是利益集团的配套政策。 不去清算利益集团,搞这种表面工夫?
早期国产仿制药确实存在药效不稳定问题(主要是溶出度、杂质、原料纯度),但 2016 年开始的“一致性评价制度” 后,这点被根本性改变,所以你现在买到的集采药跟原研药的差距微乎其微。其实原研药 500 的成本,可能生产成本不到 5 块钱,仿制药就是只卖 5 块钱而已,很多研发成本营销成本都免了,加上集采订单量大,没必要在上面偷工减料,当然你要是不放心可以自费购买原研药,但对普通人来说集采药就够,主要针对长期吃药的慢性病群体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