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驻华大使:我们低估中国实力

查看 10|回复 1
作者:文兴   
事情详述

        “我曾近距离接触解放军,美国在军事和技术层面,都严重低估了中国。”近期,美国前驻华大使在公开场合的这番表态,犹如一颗石子投入西方舆论场,打破了外界对中国军力的固有偏见,更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中美之间真实的实力差距。

        作为曾长期驻留中国、亲身接触解放军的美国前外交官,他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实地观察的理性判断,更揭开了西方对中国军力认知的“长期盲区”。

         


[img][/img]

        这位前大使在发言中直言,过去美国对中国军力的评估,多依赖纸面数据与间接情报,却严重忽视了“实地感知”的价值。他回忆,任职期间曾多次受邀参观解放军部队,从常规装备的日常训练细节,到高技术武器的研发应用场景,所见所闻彻底颠覆了他此前的认知。

        “我们总惯性认为中国军事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但实际接触后才发现,解放军在装备精细化、体系化作战能力上的进步,早已超出预期。”

        他特别提到几个关键领域的突破:在无人机协同作战中,解放军已实现多机型、多任务的高效联动;网络战防御体系的反应速度与拦截精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高超音速武器的配套技术,更是形成了独有的优势。“这些进步往往未被西方评估体系充分考量,导致我们的判断与现实出现巨大偏差。”

         


[img][/img]

        更令他警醒的,是美国对中国“技术自主能力”的低估——这被他称为“最危险的误判”。过去西方始终认为,中国军事技术多依赖“引进消化”,难以实现核心突破。但他通过与中国军工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发现,从歼-20隐身战机的国产发动机,到山东舰、福建舰的航母配套技术,中国已在多个曾被“卡脖子”的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化。

        “我们曾预测中国至少需要10年才能突破某型导弹的制导技术,可事实上他们只用了3年就完成迭代,还实现了性能反超。”这种技术突破的速度与广度,彻底击碎了美国对“技术代差”的盲目自信。

         



        在他看来,美国低估中国军力的核心症结,是陷入了“冷战思维定式”。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以“自身发展路径”衡量中国,认定军事现代化必须遵循“先规模后质量”“先模仿后创新”的模式,却忽视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在关键领域快速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比如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中国没有跟随美国的“助推滑翔”单一路线,而是同步探索多种技术方案,最终形成更具突防能力的武器体系,这种“非对称创新”正是美国此前完全未能预判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前大使的警告并非“唱衰美国”,而是呼吁理性看待差距。他强调,“低估对手会直接导致战略误判”,过去几年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多基于“中国军力仍有代差”的旧有判断,若继续以这种认知制定战略,很可能陷入被动。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追赶者’,在部分领域已成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这种实力变化必须纳入所有战略考量。”

        事实上,他的观点也得到了美国军方部分人士的认同。近期美军某智库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无人作战平台、太空反制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已对美国传统优势构成实质性挑战——而这些挑战,恰恰是过去西方评估中“被忽视的角落”。

         



        美国前驻华大使的“警告”,本质上是对中美军力认知偏差的一次重要纠偏。它清晰提醒西方:用固化思维看待快速发展的中国,只会导致战略误判;唯有放下偏见、理性评估,才能避免在竞争中陷入被动。

        而对中国而言,这份“认可”并非终点,而是继续推进国防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动力——解放军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美前驻华大使

wadewej   

美帝特工,严加防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