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
继飞盘、徒步、攀岩之后,这两年,室内网球、匹克球、室内高尔夫成了新晋中产运动三件套。它们曾经都顶着“贵族运动”的名头,如今走下神坛,甚至走进室内,无需绿茵场、专业运动场,一个小空间,一个自动发球机或一面屏幕甚至墙壁,一人、一杆/拍,就可以开打。
很多人开始对它们上瘾。有人每天都想打匹克球,为了搭子发愁,“连前男友的现女友都找上了”;有人迷上打室内网球,无需对手,挥拍,击中甜区,清脆的响声让人自动产生多巴胺,并进入一种心流;有人通勤路上都在练习高尔夫挥杆动作;有人发誓再也不办卡,迷上打球后破天荒又办了张3000块的消费卡。
最初接触这些运动,人们往往出于对“贵族运动”的好奇,真玩上了,发现这些运动不仅解压,容易上瘾,还是天然的社交货币。
文 | 王潇
编辑 | 张轻松
运营 | 泡芙
打球上瘾
被裁员快一年后,林越越的生物钟好像彻底乱了。下午两点多,林越越刚从床上挣扎着起身,前一晚脑子又不受控制地回想起刚离职时的情景,焦虑得几乎整晚没睡,她意识到,生活节奏必须要改变了,“先从强制运动开始”——掏出手机,查询平价的单人网球馆团购票。
单人网球是室内练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对着自动发球机单独练习,这是林越越的网球高阶玩家朋友教给她的方法。大概是从前年开始,林越越发现身边喜欢网球的人似乎在变多,那时她刚刚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打网球的人也很多,她和几个同事组成了固定的网球搭子,隔几天就一起约到球场打网球。
离职后,原本的网球搭子很难集齐,为了随时能出门挥拍,林越越开始去室内网球场地打发球机。
她不断刷各个室内网球馆的团购价格信息,“一般早上和夜场的票价最便宜,一小时只要五六十元,工作日下班时间和周末白天属于黄金时段,一小时一般在100元到140元之间。”有段时间,林越越每天早上都会踩着优惠场次打一小时网球,“好像有点上瘾了”。
打网球的人数在迅速增长,《中国网球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达到2518余万人,相较于2021年,增长率达到了28.03%。艾媒数据预测,2029年我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将会超过600亿元。
但网球是有门槛的,打网球对于体力的要求很高,林越越原本也会打羽毛球,相比之下,网球的球拍更硬,球也更重,光是接到球就不容易,更何况还要举着拍子全场跑。如果原本没有运动习惯的话,很容易精力跟不上。配备自动发球机的室内网球馆为很多新手降低了门槛,场地小,场馆会提供球拍,连装备都不需要准备,人到了就行。
和网球同时火起来的,还有匹克球,在消耗体力方面,很多人把匹克球当成“平替版的网球”。
匹克球被爱好者戏称为“三合一”运动,“像是在羽毛球场上使用大号的乒乓球拍打网球”。匹克球的出身并不高贵,但曾被比尔·盖茨、卡戴珊家族等名人带火,在欧美中产阶层中流行,自带社交属性。最近,刚开始在社交平台露面的张曼玉也秀出了打匹克球的视频。
▲ 匹克球像是在羽毛球场上使用大号的乒乓球拍打网球。图 /访谈者提供
王芬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做业务总监,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能抽出时间运动,这两年,匹克球是她唯一坚持下来的运动,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和家人一起打匹克球。她原本也试过网球、拳击等运动,可平时几乎没有运动习惯,突然开始大运动体力完全跟不上,匹克球显得更友好,很容易就上手。
王芬的消费习惯甚至都发生了变化。几年前,王芬会冲动性地办很多健身、按摩美容卡,有一次,她甚至只体验了一节拳击课,觉得有兴趣,就直接花了1万元办卡。可这两年,她再拿着卡去原本的店里消费,发现很多店都关门了,“疫情以后都不敢再办卡了”。迷上匹克球后,王芬又在家附近的俱乐部办了一张3000块的消费卡。
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多人对匹克球上瘾。有人每天都想打,为了搭子发愁,“连前男友的现女友都找上了”;有人熬夜练球,“睡不着在客厅对着墙打”;就算找不到匹克球场,篮球场贴上线,支上网,现改造也能打。
不止是网球和匹克球,高尔夫球似乎也开始在普通人中流行起来。今年4月,朋友送给郑新源一根高尔夫球杆,他开始试着学起高尔夫,最开始跟着大班一起上团课,上手以后开始自己摸索,但总是兴致平平。等到两个月前,他发现自己好像找到了高尔夫球的诀窍,击球不再费力了,打得也更远了。
找到诀窍后,郑新源对高尔夫也上瘾了。上班路上、在工位上摸鱼时,只要一有空,他就会下意识地开始刷高尔夫视频,琢磨如何提升技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都会开始“空气”练球,模拟手上有球杆,进行无实物挥杆练习,等到晚上下班回家后,他还会在客厅里收拾出一片空地,拿出球杆练习。
张青在北京的一家室内高尔夫球俱乐部做店长,打球的人总是把高尔夫戏称为“绿色鸦片”,她见到很多对高尔夫上瘾的人。
她所在的高尔夫俱乐部原本只是老板和朋友们私下聚会的地方,可后来,朋友带朋友,来的人越来越多,都对高尔夫球有兴趣,去年,俱乐部索性也开始对外营业。
和那种穿戴优雅、配备球童,在城市郊区绿茵场上挥杆的高尔夫不同,室内高尔夫场馆大多在商业楼里,有大厅里的固定点位,也有包间。室内高尔夫主要是用模拟器进行练习和体验,一个人对着一块屏幕挥杆,击出的球落在屏幕上,屏幕会根据球的力度、角度等,模拟计算出打出的距离和轨迹。
▲ 室内高尔夫模拟器屏幕。图 /每日人物摄
以前,室内高尔夫场馆主要是冬季寒冷时,给原本就打高尔夫的老板来练手的,现在,更多新手和普通人在这里低门槛过了把高尔夫瘾。
刚对外开放时,有很多退休的人来打高尔夫,他们大多是老客户的朋友,有个70多岁的大爷,刚开始一小时只能打几十杆,如今一小时能打上200杆,“一打就是3小时”;还有人全家齐上阵,一个大姨总是来练球,练得多了,干脆把女儿、女婿都带过来一起练,“有时候在场馆一待就是一天”。
发现高尔夫大众化的趋势,俱乐部开始对外宣传,还上架了团购,打1小时只要60多元。张青发现,从那以后,来的年轻人就变多了,有很多上班族来体验,还有公司把团建定在球馆。球馆里不光能打高尔夫,还能射击和唱KTV,严格来说,更像是一个多元的轰趴馆。
解压神器,也是社交货币
中产运动三件套自带的“高贵”属性会让它们更容易火起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天然地会想去尝试。
林越越很早就接触过网球了,十几年前,她还在读大学,体育课就选修了网球,那时,网球是一项昂贵的运动,身边很少有人会练网球,好像只有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孩会学”。林越越课后会查校外网球课的价格,一节就要几百块,“(那时)好像很少有人会专门花几百学上一节课,就为学一项运动”。
潜意识里,网球等昂贵的运动似乎本身就是一种门槛,在接触这类昂贵运动时,人们心里会不自觉地生出一种跨越门槛的快感。
于是,有同事提出约着打网球,林越越立刻就想再试试。等到接触后,她发现网球最大的作用又变成了解压。
林越越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每天都很忙,就算是下班时间,手机也经常消息不断,但打网球好像是一段真空时间,不看手机,全场跑,只用看球。“工作再累,好像出身汗就好了”。
▲ 林越越在打室内网球。图 /访谈者提供
而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来说,相比去场馆打球,去室内打发球机要更方便。在北京工作的赵菁经常有和朋友相约运动的想法,“可北京太大了,约起来实在太难了”。她总记得和几个朋友约饭的一幕,朋友们分散在北京不同的区域,要想见上一面,大家要先找出一个中心点,可即便是去中心点,赵菁也要坐将近一小时的地铁,那次又恰好赶上周五晚高峰,等了三趟才上车,一个小时后,“已经提不起力气吃饭了,更别说聊天了”。
于是,每次想约朋友运动时,一想到漫长的邀约过程和路途,赵菁就打消了想法。家楼下的小公园里有个户外乒乓球场地,常年都被大爷大妈们占领,赵菁每次路过都很羡慕,“想上去打两把,但不好意思,也曾想约朋友来打,又抢不到场地”。
后来,朋友给赵菁推荐了室内网球,不用约人,随时都能打。暑假期间,她花600块上了三次夜校团课,学了网球的基本动作,然后就可以去室内发球机练习了。赵菁经常晚上一下班,就直奔公司旁边的网球馆,打一小时再回家。打球时,她时常观察周围的人,大家都一样,一脸疲惫地来,打完一小时再默默地收东西走。每个人都在被网隔出的小空间里认真挥拍,无人交谈,只听到砰砰的击球声,所有的球打完后,再一个人默默捡球,再来一轮。
室内高尔夫也同样便捷。郑新源原本经常打羽毛球,但羽毛球要凑齐人才行,室内高尔夫就灵活很多,要是工作忙起来,来不及约朋友打羽毛球,他直接带着球杆约一小时训练场就能去打高尔夫。
实际接触后,郑新源发现,如今的高尔夫似乎也不再是印象里“高不可攀”的运动了。他原本就对高尔夫很好奇,印象里,只有那些做生意的老板们才会玩,普通人打不起,之前偶尔查询过下场打高尔夫的价格,下场(标准高尔夫球场)一次就要几千块钱,他一看价格就退缩了。可收到朋友送的球杆后,郑新源心想,先试着学学,没想到,如今有很多便宜的入门课程。他生活在沈阳,一对多的高尔夫大课,上一次课100元,和他一起上课的很多也是上班族。在室内模拟器打高尔夫的价格是北京的一半,打两小时只要60元。
从“神坛”走下来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货币,自带社交价值。一些人会把这些运动当成一种向上社交的方式。
对于王芬来说,选择匹克球更像是一种顺势而为。她做保险行业,要经常学习、尝试各种新事物,每当有新运动出现时,她都会第一时间了解或者尝试,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在王芬的印象里,隔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时兴的运动,到如今,她已经了解过飞盘、拳击、攀岩、徒步等多种运动,但她觉得,匹克球是最容易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门槛不高,规则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而且也不用约很多人。
▲ 匹克球门槛不高,规则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图 /视觉中国
在打球时,王芬的习惯也会让她观察同场人的不同职业,她发现,同打匹克球的人,年轻人多是IT从业者、留学生,也有不少高校老师、医生和金融从业者,大多都是高学历群体。这两年王芬和客户沟通时,经常会把匹克球当成一个话题,于是匹克球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客户一般都很感兴趣,可聊的就多了”。
还有人凭借匹克球,变成了朋友中“新潮”的人。 叶菲在四线城市的一家银行工作,她平时很少运动,前段时间打算新学一个运动,减减肥,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了匹克球,感觉很新奇。刚好查到了一个本地匹克球创业者,店刚开起来没多久,现阶段还不收钱, 叶菲就去练习。没打多久,身边好奇的人就越来越多,朋友里有很多做生意的老板也会向叶菲打听。
叶菲会把匹克球拍直接带到公司,下班后拿着拍子直奔球场,有一次,同事看见球拍后询问,得知是匹克球后,同事意外地感叹,“这么时髦啊”。在她的带领下,同事也纷纷开始打匹克球,有时哪怕是在办公室里,把零碎东西挪一挪,支一张网,两个人也能来上一局。
火向下沉市场
一项新潮运动真正火起来的标志似乎是走向下沉市场。
北京网球教练李维从读大学时,就开始兼职做教练,在网球行业已经有6年了。他记得,刚兼职做教练时,北京学网球的人就很多,约球场就很难,“热门时段很难抢上”。这两年网球火起来的变化更多出现在老家,李维记得,他小时候上学时,老家长沙的网球俱乐部还很少,想找个打网球的地方并不容易,现在网球场的数量也在增多,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长沙市网球场地总数达到了230片,“这几年就更多了”。
▲ 网球越来越火,网球场的数量也在增多。图 /视觉中国
匹克球也迅速地火向了下沉市场。 叶菲每天去打球都很方便,家、公司、球场之间的距离很近,骑着电动车,10分钟之内就能抵达。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她几乎每天都会去球场打上一小时,几天不打,“还会憋得慌”。有一次, 叶菲出差了几天,一下高铁感觉“难受得不行了,立刻就得打一场”。
在小城市,新鲜事物很快就能通过熟人网络传开, 叶菲打匹克球以后,遇到同事、朋友就会聊起,偶尔还会带着朋友一起去打球。 叶菲记得,刚和教练学打匹克球时,俱乐部还只有她一个学员,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发现球场已经有10多个人一起打球了,“其他时间段的学员还没算进来”。
王芬也曾切身感受过匹克球发展的速度。前年,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匹克球俱乐部,邀请她去打球,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匹克球。那时,身边了解匹克球的人还不多,可这两年,一打开社交平台,推送匹克球的帖子变得越来越多,家附近也迅速开出了好几家匹克球馆,“快得有点意外”。
运动品牌也瞄准了商机。李宁就曾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积极拓展如高尔夫、网球和匹克球等新兴运动,还举办了“李宁杯”中国匹克球巡回赛。2025年,阿迪达斯也在匹克球领域展开积极布局,签约了匹克球男单世界第一费德里科·斯塔克斯鲁德(Federico Staksrud),并推出费德里科专属签名球拍,将扩大在匹克球装备市场的经营。
高尔夫市场也同样在增长。根据智研咨询,2024年,中国高尔夫练习场数量为3388家,同比增长11.08%。高尔夫已经从“商务社交工具”向“家庭娱乐”转型。室内模拟球场也迅速兴起。
而对于高尔夫俱乐部来说,高尔夫从老板的室内练习场走向大众,背后似乎还有经济形势的变化。张青也能感觉到经济压力,原本,来打球的大多都是老板的朋友们,他们都是高尔夫爱好者,有时一打就是一整天。但疫情以后,那些做生意的老板们似乎变忙了,“连老板也需要开始工作了”,来俱乐部的次数也变少了。不光如此,老板们下场打球的次数也变少了,即便是俱乐部有优惠,下场一次少说也要1000块,“原本可能一周下场三次,现在老板花钱也开始变谨慎了”。
▲ 室内高尔夫球场。图 /视觉中国
当原本的客源减少时,为了让店面健康运转下去,自然而然地,商家就需要主动寻找更多顾客。可当对高尔夫感兴趣的消费者变多时,行业内的创业者也在变多,行业也开始变卷。张青发现,这两年周围已经开出了好几家高尔夫俱乐部,刚决定对外时,他们把价格定在了60元出头一小时,而且不限人数,有时三四个人一起来,一个人只要花十几块就能体验高尔夫。张青查询其他俱乐部的价格,“还有更低价的,甚至还有一小时三四十元的”。
虽然高尔夫在走向大众,入门的门槛在降低,但进阶的消费依然是大头。郑新源产生下场打球的想法后,也开始查询下场的价格,不止要交场地门票,还要提前置办一身的高尔夫行头,郑新源大致计算了一下,鞋子要1000多元,衣服小1000元,下场一次也要一两千,算下来,要想进阶高尔夫,得花个4000多块。
一想到省不下来的花费,郑新源还有点头大,但眼下先不考虑那么多,“打到哪步算哪步”。
(除王芬、叶菲外,其余讲述者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