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在全国各省份分别抽取一到两所民办本科学校与民办专科学校,将各校2025学年的最低学费与2020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超八成学校学费上涨。其中,民办本科平均上涨5734元/学年,民办专科平均上涨3146元/学年。这一涨幅远超公办高校学费涨幅。
与民办高校涨学费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民办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下降。今年各地都出现部分民办本科一再降分补录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一边是涨学费,一边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报考民办高校的“性价比”降低,是民办高校陷入招生困境的重要原因。
当前,一些民办高校面临“两难”处境。不涨学费难,涨学费也难。不涨学费,但办学成本提高,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办学的民办高校,就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招生中竞争不过其他公办院校。涨学费也难,在当前,学费是学生报考大学、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考生宁愿放弃民办本科而选择公办高职,民办高校如果继续涨学费,这一趋势还会加剧。
怎么摆脱“两难困境”?其关键在于,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拓宽办学资源,提高筹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钱用在办学的刀刃上,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和家长认为上民办院校“值得”。
我国上一轮高校学费上涨,是2014年。在此之前,我国曾在2006年发布高校学费“限涨令”,因为当时的高校学费标准被质疑过高,加重学生家庭的负担。从2007年到2013年,我国高校的学费标准基本维持在2006年的学费标准。而从2014年开始,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主要理由是,高校办学成本增加,需要通过上涨学费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过去10年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在涨学费,其中民办高校的涨幅要大大超过公办高校学费涨幅。
与公办高校除了学费收入外还有财政生均拨款不同,很多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源于学生学费。对此,有一些学者呼吁,公共财政应该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生均拨款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适当补助。我国部分省份也给予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一定财政支持,但并不多。
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在学费收入之外,增加“办学收入”,不是搞“三产”经营,(这会分散民办学校的办学精力),而需要重视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今年高考招生中,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招生形势喜人。这两所高校都是新建民办高校,但一所高校的学费为5460元/年,另一所学费标准虽为9.8万元/年,但首届学生获得4年等额的奖学金。之所以这两所民办学校能如此,是因为举办者的“捐赠投入”。另一所民办大学西湖大学的本科生学费也只有6000元/年,原因是成立了西湖大学基金会,重视社会捐赠。
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要重视社会与校友捐赠,而能获得多少社会与校友捐赠,恰恰也反映出社会与校友对学校办学的认可。在美国,校友捐赠率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为了提高校友捐赠率,学校不但要提高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还通过校友网络帮助毕业学生获得职业与事业发展上的成功。这恰恰是我国民办大学所缺乏的。如果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毕业后就业难,怎么会有校友向母校捐赠?
所以,民办高校要重视所有毕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与事业发展,而不是“人走茶凉”。重视校友,会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同时,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来说,要有明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不能偏离这一定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民办高校的重要价值,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性价比”低的民办高校没有差异化选择的价值,也就必然会被学生抛弃。
文丨熊丙奇(知名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