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端午食粽
观竞渡、采药草、裹角黍、悬艾人、系彩丝……传承至今的端午节俗在不少古诗词与古画中都有所体现。清乾隆年间,画师徐扬绘制的《端阳故事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古人过端午的各项风俗习惯。
射粉团
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粉团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射粉团是唐代宫廷盛行的一种游戏。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赐枭羹
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赐枭羹是汉代宫廷的风俗,所谓枭羮,就是用猫头鹰制作的羹汤。古人认为此鸟不祥,以除灭此鸟达到祓除不祥和警示世人的目的,而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毒气最盛,因此在这天食用枭羹。
采药草
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古人有端阳节采药的风俗,端午是毒月恶日,采草药正可治病防病,此时草药茎叶成熟,药性最好。古人相信在这一天制药服用或佩戴,能祛除体内的邪祟之气,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效果。
养鸲鹆
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即八哥,擅长模仿人语。古人认为在端午节当天,用竹刀修剪新生鸲鹆的舌头,便可令其像鹦鹉一样学人语。
悬艾人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据《师旷占》记载,艾草又为“病草”,若该年有疫病流行,则艾草先于百草而生。古人于五月初五日鸡未鸣时采集艾草,悬挂于家宅门前,妇女头簪艾花,儿童身贴艾虎,用以辟邪、祛除不祥。
系彩丝
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古人认为五色丝线具有辟邪祛祟的功效,端午节系五色丝的习俗由来已久,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彩丝又可结成串、编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也可用于盘扣系于香囊之上以便佩戴。
裹角黍
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角黍,即粽子。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另一种则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观竞渡
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人们在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起来,竞渡之前,既拜龙神,也祭屈原。